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典出馬謖帶兵 , 網民︰維尼揮淚斬月娥

習近平,林鄭柒蛾,真的海軍鬥水兵,水鬥水。今年的值年卦是地火明夷,有昏君出現之意。

鄉議局主席劉業強為香港求得92號籤,籤頭註明「馬謖帶兵」惹來網民議論紛紛。馬謖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讀書叻但只流於紙上談兵。當年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這個軍事要點,但馬謖因沒有聽從諸葛亮等人建議,最終失了街亭,致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有網民認為年年考第一的林鄭一如馬謖,剛愎自用下或上演「維尼揮淚斬月娥」的結局,亦有網民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不配做諸葛亮,最終「斬月娥」的是全香港人。
張秀賢︰超似!唔聽港人意見
玄學家麥玲玲回覆《蘋果》指,籤文有此故事隱藏,「似乎都隱喻必然有啲係人才,但係做一啲嘢冇跟到指令,或者做錯嘢,難免有撤換情況。至於係咪問責官員班底?到底車公暗示咗係邊一啲人呢?有待再睇。」
熟讀《三國演義》的元朗區議員張秀賢指:「馬謖帶兵,真係中。」他稱馬謖北伐之前,場場勝仗,奈何性格出事,自視過高、恃才傲物,結果街亭一戰慘敗,此役亦令蜀國由盛轉衰,認為馬謖與林鄭性格「超似」,上任之初未遇壓力,但同樣因性格累事,「死都唔肯聽香港人意見」,自推動「送中」一役輸到目前,呼籲港人不要與「香港馬謖」黐得太埋,「千祈唔好做林鄭隻兵」。

諸葛亮和馬謖之前都沒帶過兵,為何孔明武廟十哲,馬謖言過其實?

在歷史上,有兩個人物很有意思,前者是趙括,帶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後者是馬謖,帶來一個成語「言過其實」。
都是因為嘴炮能力太強,而是能力太差,最後帶來嚴重的結果,趙括因長平之戰而聞名,畢竟帶着四十多萬的軍隊被團滅,想要不成名都難,而馬謖只不過是街亭失守,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因為被羅貫中寫進《三國演義》,由於各種藝術創作,使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情節被世人所熟知。
那麼,馬謖「言過其實」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而馬良可以算是諸葛亮的高徒,由於馬謖善於軍事理論研究,因此深得諸葛亮的信任,馬謖因為:「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但是諸葛亮在劉備死之前,並未完全掌握蜀漢權力巔峰,大小事務基本還是劉備做主,馬謖的發揮空間並不大,主要原因就是劉備看不上馬謖。
但是劉備在伐吳之戰敗北後,就一命嗚呼了。很多人對劉備的評價很低,認為他是一個腹黑式的人物,其實,單從打仗這方面來說,劉備還是挺能打的,從一窮二白,一直打到三分天下,也是一號人物。
當然,劉備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根本上還是在於發現人才,利用人才,這才導致很多人都願意投奔劉備。
說白了,劉備的技能就是識人善用,但是這樣一個人物在白帝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但是,諸葛亮並未相信劉備說的話,反而讓馬謖擔任參軍,相當於幕僚一類的職務,乾的工作跟後來的參謀長有些相似。正是由於這個緣故,馬謖經常與諸葛亮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到黑夜。
諸葛亮在南征的時候,特意給馬謖一個露臉的機會,讓馬謖提供作戰計劃,馬謖當時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使得諸葛亮南征頗為成功。
正是由於這樣的緣故,諸葛亮對馬謖更為看重。
公元228年,魏國內部發生危機,蜀國正處於巔峰時期,因此諸葛亮上《出師表》請求北伐,當時諸葛亮命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而自己率領大軍奇出祁山。
在選擇先鋒上,大家都認為應該派遣魏延或者吳壹等人為先鋒,但是諸葛亮力排眾議,破格提拔馬謖,讓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
當曹魏方面得知蜀漢北伐後,派大將張郃奪取街亭,阻止馬謖進軍,這場戰役也成為蜀漢第一次北伐的拐點,馬謖在排兵佈陣的時候,將部隊駐紮在山頂,準備以地形對曹魏軍隊形成壓制。

蜀漢大將王平建議馬謖在山下屯兵,以防止水源被曹魏切斷,馬謖當時大概說,如果曹魏切斷水源,我們正好可以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是一代兵仙韓信創造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戰策略,與項羽的破釜沉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從這一點來看,馬謖還是讀過一些兵書,懂得一些歷史,並非對戰爭不懂。
但是馬謖並沒有估計好當時士兵的心理,在曹魏大軍來襲的情況,蜀漢士兵本身已經膽怯,如今又被切斷水源,自然軍心混亂,最後發生潰逃,馬謖軍隊被張郃部隊輕而易舉的打敗。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以街亭為支點,一旦街亭失守,蜀漢就沒有了繼續進軍的據點,標誌這場戰役最終失敗。
就軍事謀略來說,馬謖並非不懂,正如劉備所說,是「言過其實」,就像縱橫一樣,大學本科專業是經濟,學的一些課程如西方經濟學,張口閉口GDP,就業率,實際上這些東西就跟屠龍術一樣,平時侃大山夠用,真要把你安排那個位置上,分分鐘鬧出笑話。
所以,馬謖就是理論有一套,實操性並不強。
但是這個責任並不能完全賴馬謖,馬謖的定位本身就是參軍,並不是軍隊的決策者,他只是提供智囊,供主將抉擇,真正決定戰役走向的其實還是主將。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講的是實戰性,培養出來一個將領,那是死人堆裏面爬出來的,沒有基層作戰經驗,類似白起和韓信那樣從士兵做起,他不可能了解士兵的心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連自己的士兵都不了解,還怎麼打仗。
馬謖的問題就出在這裏,放到現實生活中,他屬於走了捷徑,沒有基層歷練,從參謀或者秘書一類的職務,直接提拔到一把手的位置,無論是大局觀,還是細節觀都不太夠用。
造成馬謖悲劇的,並不是馬謖,還是諸葛亮!
劉備在臨死前已經有先見之明,但是諸葛亮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將「言過其實」的馬謖給予重用。
其實,歸根結底,諸葛亮本身也是從軍師一類的謀略人物,搖身一變而成為軍政一把手的。
陳壽在《諸葛亮集》中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就是沒好意思直接說諸葛亮不善於打仗,其實看看三國時期的戰爭就能發現,諸葛亮的才能的確不在軍事方面。

諸葛亮能夠獲得劉備信賴,是因為諸葛亮提出《隆中對》,這個東西其實是國家宏觀戰略層面的,並不是單純的軍事著作,諸葛亮跟隨劉備後,並不在軍中任職,而是作為使者到東吳承擔外交上的重任,促成孫劉聯軍的形成。
在劉備奪取荊州後,諸葛亮基本就處於後方,劉備到哪去打仗,也不帶諸葛亮,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才開始掌握軍權,先是平定中南,小試身手,具體戰役規模多大,已經不可考,而其轟轟烈烈的六出祁山,沒有一次取得成功。
當然,說到這裏,很多人肯定要拿「武廟十哲」來說事了,能夠進武廟十哲的,的確都是大牛,但是這個選拔重在一個「哲」,突出的是軍事思想,留下兵書啥的是最重要的標準。
其實,諸葛亮以文人起家,從《隆中對》的文學涵養就可以看出,著書立傳絕對沒有問題,但是要說打仗,至少沒有大的戰役能夠凸顯出來,反而後來被司馬懿克制的死死的。
所以,馬謖的失誤是諸葛亮的用人不當,以及諸葛亮的軍事水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