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二)金太貴﹖不如說樓太貴吧

在香港﹐人人都唱著﹕對抗通脹﹐買磚頭好過放錢在銀行。以上只說對了一半。在零利息之下﹐存錢入銀行當然等於被銀行剝光豬。但房地產是否真的能抗通脹則有疑問。表面上看見樓價跟著通脹上升﹐似乎證明樓的確可以戰勝通脹。但需要長勢分析樓價與通脹的微妙關係。

從會計的角度去看,樓房是一種貶值,和受損耗的資產 (depreciating asset)。它本身是不能增值的。樓房需要經常維修和保養﹐才能保持其價值。樓房所佔的那幅地有可能增值,但在香港,地是永遠屬於政府的,你只是擁有長期用的權益。雖然樓房可以作為自住,省了租金,但是要首先減去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所以買樓的最大誘因就是希望通脹把樓價推高從而得利。

以一般人的平均入息來算﹐今天樓價實在非常高。一般人若不是銀行願意低息貸款﹐單靠薪酬收入﹐絕對無條件買樓的。還要銀行肯貸款達樓價的七八﹐甚至九成﹐才能置業。因此各人透過銀行信貸買了樓﹐就必須日日夜夜求神拜佛﹐祈望通脹加劇﹐使他們的物業快速升值﹐使欠了銀行的錢透過通脹一筆勾銷。

我們稍停下來想一想﹐就可見以上的邏輯大有問題。雖然買了樓﹐我們還需靠每個月打工賺錢來為生。但根據我們的通脹願望﹐我們的入息會不斷被通脹蠶食。大家都知道加薪幅度遠不及通脹。那麼不是自己找了自己老親﹖有無人這麼傻的﹖但事實上﹐一般香港市民就是這麼精神分裂的﹗

再說﹐當今的全球財經危機﹐在於過去幾十年發債太多﹐已變成泡沫。國家的債﹐地方政府的債﹐城鎮的債﹐企業的債﹐消費者的債﹐以及銀行的呆滯債務﹐都已到了沒有可能償還的地步了。眾人皆知﹐房地產是因水(借貸)脹而船(樓價)高的。為免水退而船擱淺﹐各國政府就只好拼命灌水﹐希望通脹能把全部的債一筆勾銷。但通脹是請來容易﹐趕走難。助長通脹會引來超級通脹。這個大殺傷力的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將會是見者則殺的狂暴之物。

有人反駁﹐買金又不是希望金價因通脹上升﹐從而獲利嗎﹖我不同意這個說法。買金的出發點是保值﹐不是博升值。只有以高槓桿形式炒琵琶膏 (paper gold) 的投機者﹐才希望金價大上大落。買金作為儲蓄的人﹐對金價大上大落應該是無動於終的﹐亦不需要祈求通脹來推高金價。沒有通脹的話﹐金會保持它的購買力。有小通脹﹐金價會輕微上升。通脹加劇﹐金價會急升。到了不可收拾的超級通脹時 (hyper-inflation)﹐金便是無價﹐有錢也買不到﹗但無論如何﹐金的購買力沒有變的﹐只是銀紙的購買力不振而已﹗這個事實和道理很簡單﹐但一般人卻被貪念蒙蔽著﹐炒上炒落﹐追來追去﹐最終亦只得個桔。

1949年﹐共產黨大軍即將殺入廣州之際﹐先父及時找到買家﹐把祖宗留下的居所以賤價賣掉﹐換來四十兩金﹐和他兄長各分到二十兩﹐得以逃往他方重新建立家園。若是換了幾百兩銀﹐行動就肯定不太方便了。可謂黃金救了他一命﹐因為存在銀行的積蓄早已成了廢物﹗

1970年,越南人想逃亡海外就需要每人繳15兩金。一家三口就是45兩了﹗大家可明白黃金何謂“最後的貨幣”(currency of last resort)。

香港人長期活在英國人所賜的穩定和法治的環境下﹐失去了危機意識和傳統智慧﹐正如長期活在籠裡的動物一樣﹐喪失了生存的本能 (survival instinct)。長期活在福利制度之下的西方和北美人民也是如此。大家都習慣了過份依賴和誤信政府。反之﹐曾活在長期戰亂的越南人﹐或活在所謂落後社會的印度人﹐還保存了危機意識和傳統智慧﹐懂得買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