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柯衍健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 中國在港安插在地協力者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03/19595777
《明報》員工早前穿黑色衣服出席頒獎禮抗議姜國元被解僱

《明報》執行總編輯姜國元被裁,引起《明報》員工強烈不滿,並於五月二日發起「夠薑集會」,要求《明報》管理層撤回解僱決定。姜國元被裁,引起香港社會各界廣泛的迴響,折射香港人對新聞自由和編輯自主的擔心。而這份擔心,無疑源於主權移交後,香港媒體被赤化的趨勢。

近年,台灣學者吳介民提出「中國因素」的理論框架,研究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各種直接與間接的影響;而本地學者方志恒將其框架套用到香港,指出中國大陸除了在政制問題上對香港的直接施力(direct influence)外,也一直以「政治與經濟吸納」的方式在香港間接施力(indirect influence──即透過統戰在社會各界安插「在地協力者」,以發揮「中國因素」的影響力。

不幸的是,在眾多界別之中,香港的新聞界正是被「中國因素」氣旋全面籠罩的表表者。本地學者陳智傑在《香港革新論》一書中,整理了香港傳媒大亨與北京的政治聯繫,發現除壹傳媒集團以外,幾乎所有的主要報章、電台和電視台的老闆,都獲委任為人大、政協等職務;近年甚至出現中資直接收購《南華早報》和亞視等案例。在「政治吸納」以外,中國大陸龐大巿場所提供的商機和利益,也是北京「經濟吸納」香港傳媒的利器,《明報》老闆、世界華文媒體集團執行主席張曉卿,其名下的常青集團便在中國大陸有高達30億港元的巨額投資,業務包括木業、礦業、石油產業和房地產開發等。  

「中國因素」削港競爭力  

北京透過全方位的「政治吸納」和「經濟吸納」,已成功將香港絕大部份的傳媒大亨統戰為「在地協力者」,然後再以此為槓桿去影響本地媒體運作──由張曉卿空降馬來西亞媒體人鍾天祥任《明報》總編輯,引發多次篡改頭版和姜國元事件,正正凸顯「中國因素」下的微觀管理介入,即以管理和營運考慮之名,透過「在地協力者」間接操控《明報》的編輯。

政改一役與本土思潮崛起後,建制派多次明示與暗示,要透過王卓祺教授所指的「芬蘭化」來安身立命;在「芬蘭化」的趨勢下,香港媒體被自我制約,要避免與中國大陸產生磨擦,以換取自治空間。不過,世界銀行以及不同的報告都指出,香港的優勢除了法制完善外,資訊自由、出版自由和言論自由都是香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是香港吸引外資和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一環;「中國因素」持續侵蝕香港新聞自由,必然削弱香港的獨特性和長遠競爭力。
 
要革新保港,捍衞新聞自由和編輯自主是不容有失。香港的傳媒工作者要緊守崗位、團結各界,在地抵抗赤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