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李怡:「香港故宮」的錯植

 http://hkm.appledaily.com/detail.php?guid=19886142&category_guid=4104&category=daily&issue=20170104
北京故宮博物院

1223日「文匯網」一篇題為《香港故宮珠聯璧合 向國際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文章,開頭是:「香港地鐵有一站叫『天後』,香江最有名的歌曲之一就是——《下一站天後》。2017年香港回歸二十週年之際,……真正的下一站天後將是中央批准赴港的『養心殿』大展…… 

這篇為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擦鞋的文章,一開頭就接連三處把「天后」錯植為「天後」。錯植的原因不講自明,就是簡體字以「后」來代替「後」,於是將不是簡體的「天后」轉為繁體字時,就錯植為「天後」也。這也是中共採用簡體字造成大量混淆的常見情形。現在大陸六十歲以下的人,大都成為中華傳統文字的文盲了。

支持本土主義的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把簡體字稱作殘體字,把繁體字稱作正體字。因為香港本土文化,既有西方色彩,又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正統,具有中西文化匯合的特色。許多在中國大陸或台灣已經逐漸消失的中華文化習俗,比如過年節禮、拜山、扒龍舟等等,都在香港延續。把繁體字稱為正體字,正表示本土人士認為這才是中華文化的正統文字。

「文匯網」這一錯植,具有象徵意義,它清楚告訴世人:一個摧毀中華文化的根本「字體」的政權,沒有資格在一個傳承中華文化的香港,去「彰顯中華文化自信」

香港故宮在沒有經過任何諮詢的情況下,由港共與中共簽署興建,目的不是文化,而是政治,也就是想藉此體現中國的主權,以圖提升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然而,政治是一時的,文化是長遠的。以政治目的去推動文化活動,頂多只能夠製造表面的、一時的鸚鵡學舌,香港、大陸、台灣在不同的歷史發展下形成的不同文化,才是根深柢固的、各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現象,由此而產生的認同感也是很自然的。強行以政治介入文化,也許「文匯網」的這一錯植,正足以說明「香港故宮」是根本錯植了。

故宮博物院,眾所周知現在有兩個,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台北。北京的故宮博物院,有明清兩代原來的「宮」,但最有價值的約六十萬件文物精品,已於1948年國共內戰熾烈時,由國民黨政府精挑細選運去台灣了。因此有人說,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有故宮而無博物,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有博物而無故宮。香港故宮博物院則是既無故宮也無博物。如果從北京借些文物來展覽,那就像過去舉辦的羅丹雕塑展或莫奈美術展一樣,對香港人來說,也只是一種可堪鑑賞的外來文化藝術,與認同感扯不上關係。

不僅無法提升香港人對中共國的認同,而且恐怕有反效果,就是這種硬塞進來的文化認同,反而更刺激了香港人對本土的認同,使我們更加堅持「放鬆」不是「放松」,也一定不要把「天后」錯植為「天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