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港商:冇美國單一定死


昨天吃共棍的飯,今天傾家蕩產。貪一時便宜,『愛國愛黨,背靠祖國』,有這樣的收場乃必然

中美兩國在貿易戰交鋒,東莞廠商兼網台時事評論員傑斯指出,美國就算不向中國購入貨物,亞洲區仍有大量選擇,反觀「內地間間廠都係做美國單,冇美國單一定死」,故美國在製造業的貿易戰成為大贏家

傑斯表示,美國市場是中國製造業最重要的市場,故港商在內地設廠其實甚被動,東南亞各國競爭對手的價格比中國低,佔主動是美國客及歐洲客。他說:「𠵱家加咗2,000億美元 (約1.56萬億港元),美國客人係有選擇,佢哋可以選擇到泰國或越南去做,冇必要搵中國。」他認為特朗普之所以推出三輪關稅,其實就是想美國大品牌離開中國製造業,逼他們去其他國家。他指出,現時美國單數量減得非常厲害,足足少了一半,「已經唔算好差」。他又特別提到,美國單特色是穩定,他形容「做開一年,他們年年都搵你,設計都唔會轉,但歐洲市場卻年年轉設計,故開拓新市場並唔容易,成本亦好高」。

結業過程需兩至三年
「今次真係好大鑊!」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創會會長佘繼標亦形容中美貿易戰持續,對港商打擊很大,他指出合同無寫新關稅如何解決,若美方突然下令徵收新關稅,即時生效,買賣雙方都不知在海上航行的貨物由誰負責,「生產商畀唔起,銷售商畀唔掂」,未來將會非常混亂及產生極多糾紛

佘指出,就算銷售商肯付錢,貨物價格突然高了25%,很有可能賣不出:「平時賣1,000萬人民幣(下同,約1,148萬港元)嘅貨,可能只賣到300萬(344萬港元)嘅貨,700萬貨點樣處理呢?生唔生產呢?唔生產又俾人罰,生產咗個倉邊個畀?船費邊個畀呢?」他估計,最終銷售商極有可能要求生產商分擔,最終廠商不勝負荷結業。

另一方面,港商想將內地工廠結業同樣不容易。港商劉達邦表示,結業要處理工資、長服金、海關賬目、環保、廢料等,還有一系列的部門磋商,整個過程最少兩至三年,以一間300人工廠為例,結業費用最少3,000萬(3,444萬港元)。據悉,過往有港商將工廠結業返回香港,結果被政府人員在香港抓回內地,勒令他付清賬單才獲准離去

「中國製造」吸7萬億港資


中共改革開放以來,港資一直是內地外資主要來源,佔內地實際使用外資總量五成以上,甚至可以說「中國製造」主要靠港商打響。但進入21世紀內地追求高新科技,要「騰籠換鳥」,傳統製造業為主的港商受到排斥,日漸式微。

未見迎來高新科技
中國商務部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已成為內地吸收境外投資的最大來源地,以及內地最大的境外投資目的地。截至2017年,內地累計批准港資項目近40萬個,實際使用港資9147.9億美元(約7.14萬億港元),佔內地吸收外資總量54.2%

但從2008年開始內地當局「喜新厭舊」,不再歡迎以傳統製造業為主、產品附加值低的港商,以環保、稅務等名義逼珠三角港商搬往邊遠山區,騰出黃金空間以安置所謂「高新科技」項目,美其名曰「騰籠換鳥」,不少港商倒閉或奄奄一息。
不過,隨着以加工出口為主的港資中小企業大批倒閉,騰出空間,珠三角並未見迎來「高新科技」大舉湧入情況;反而處處廠房空置,一片冷清。而全國各地流入廣東的農民工飯碗丟失,更引發社會穩定受威脅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