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反送中抗爭運動,令原本不相識的人成為兄弟、戰友;但另一方面不少人一家兩代卻因政見不同,令原本親密的家庭決裂反目。將軍澳這個人口40萬的中產社區,一向太平,但8月起先後發生大遊行後有街坊被防暴警扑爆頭事件,以及最嚴重的連儂牆斬人案,隨後的衝突亦沒完沒了,連串事件令這個和理非社區的居民走上街頭,保衞家園。《蘋果》走訪多個將軍澳兩代家庭,聽聽他們的抗爭故事,當中有父子兵同心守護社區、亦有社運學生領袖與「由藍變黃」的母親同行抗爭、還有16歲守牆哨兵因上街而與父母冷戰....
8月4日晚上,將軍澳街坊陳恭信,飯後與兒子在景林公園,無緣無故的遭防暴警察一棍扑穿頭要縫9針,其子靖橋在重重防暴警察包圍下,聲嘶力竭求見父親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一次無妄之災令陳氏父子關係更親密,「我嗰晚喺醫院係好擔心,我唔想影響到阿媽同阿妹心情、情緒,所以我一個人食咗去,我瞓唔到,我真係擔心會無咗佢。」事隔兩個月重提舊事,20出頭的靖橋仍傷心流淚。
警察暴力日日升級,令市民人心惶惶,8月4日將軍澳舉行反送中大遊行,當晚陳恭信在景林公園被防暴警察一棍扑穿頭流血不止,即晚在將軍澳醫院縫上9針,警方事後未作出任何跟進,包括未有落口供及提出檢控,「我可唔可以幫佢搵個理由,等佢扑我變得合理化啲呢?我諗唔到,我唯一諗到係佢太攰,情緒控制唔到,佢扑落嚟嗰棍純粹發洩。」陳已向警察投訴科作出投訴,揚言追究到底,近日他與其他警暴受害人發起眾籌,向警方民事索償或提出司法覆核,討回公道。
今年51歲的陳恭信,育有一子一女,分別廿多歲及十多歲,任職工程的陳今年初曾因工作過勞輕微中風,幸及時發現醫治並無大礙,他已停工休養。當晚無辜受襲,他一度擔心健康惡化,「喺我推入去照電腦掃描時,我都驚我腦入面出事......因為我曾經小中風,我都好驚,如果扑到我內出血,我可能已經開咗腦,後果可能好不堪設想。」
陳氏父子日前重回景林公園事發現場,陳恭信看見地上殘留當日的血跡坦言沒憤怒,但兒子靖橋仍難忘當晚父親頭破血流、被防暴警重重包圍按在地上的情景,陳妻亦從電視直播看見丈夫被扑穿頭,心急如焚。當日記者置身現場亦目睹靖橋又急又怒,在防暴警察面前據理力爭要求見父親的一幕。靖橋自言一向怕血,當時是頂硬上裝強,「阿爸畀人扑嗰晚,我成手都係血,我第一時間唔係諗啲血令我有幾驚,我係擔心會無咗佢。我嗰晚喺醫院好擔心,我唔想影響到阿媽同阿妹心情、情緒,我瞓唔到,真係擔心無咗佢。」
逆權運動發生四個月不單造成社會嚴重撕裂,亦有無數家庭兩代人因政見不同鬧翻,陳恭信自言身邊有很多朋友與下一代出現嚴重分歧,難得是他與兒子意見一致。他坦言對家庭成員是以愛出發,互相尊重,加強溝通,「我諗係身教,我以前所有選舉都有投票,呢個係我哋公民責任,我哋要實踐責任,可能佢睇得多,可能耳濡目染下受影響...但後期佢影響咗我好多,包括連登、Telegram都係佢教我用,所以係互相影響。」他強調:「當你尊重佢,肯聽佢意見,佢係會感受得到,老土啲講句,就係愛囉,一定要互相之間愛對方。」他坦言,全家人都支持追求民主自由,早年已帶兒子參加六四晚會及七一遊行。
眼前這對父子,關係如朋友,有時會寸嘴互窒,兩父子更會一起旅行,享受男人的浪漫,但有時又因小事吵得面紅耳赤,但當對方有事,另一人總會第一時間義無反顧支援,作最強人肉後盾。2016年,靖橋隻身到美國升學,家人經濟上全力支持他追夢,但最終成績未如理想令他壓力爆煲。陳恭信憶述當日收到兒子來電,二話不說着兒子立即回港,陳太更辭工陪伴靖橋,一家人一起走過難關。「我成日同佢講,你每一年呀,我掉一部Benz落海㗎,所以佢壓力好大,所以當佢有事時,我就知道佢係最重要。」
靖橋坦言自己是個幸運兒,回想當時若父親不支持他回港,就是他的世界末日,他感激家人支持,「我會否appreciate?我會用我一生時間報答佢。」
將軍澳接連發生兩宗暴力事件,除了陳恭信在8月4日被防暴警扑穿頭,8月20日當晚,將軍澳發生連儂隧道斬人案,3名市民受傷,其中一名女記者更一度垂危,9月起多次發生連儂牆傷人事件及衝突,社區暴力不斷升級。陳恭信一家是10多年前遷入將軍澳,他一直認為該區寧靜又宜居,自8月他遭警員扑穿頭後,每次上街都有街坊上前問候,令他領略濃濃人情味。
對將軍澳連串暴力事件,他有看法,「呢個運動令到成個香港團結咗,暴力唔係將軍澳,係成個香港暴力,暴力來自咩人呢?警察、反對運動嘅人,定係支持運動嘅人呢?大家應該會有一個自己答案喺度。」
60後的陳恭信,曾見證香港經濟起飛及警民關係最融洽時光,他表示警察與市民從來不應是對立,但現時局面嚴峻,他認為應正視警察濫暴問題,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必須的。自己經歷血光之災令家人關係更親密,但公義始終要爭取,所以心中沒憤怒的他堅持追究討回公道,「警察到呢一刻,從來無講過自己使用過份武力,我成日覺得,我呢個case係好明顯你係過份使用武力,點解你都唔肯去面對呢?我係當事人,我唔想因為憤怒,蒙蔽咗自己理智。」他補充,7月21日元朗白衣人無差別打人事件,還有近月屢次有警察暴力對待長者,都令他覺得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刻不容緩。
這對父子兵是非比尋常的親密,但兩個大男人總有些話難開口,近日警暴事件接二連三,陳爸爸坦言當知道發生警暴事件,兒子又外出未返,便向兒子發短訊問平安。他強調不是隨便發個WhatsApp,而是「掟iMessage畀佢,如果唔睇會不斷響,會不停remind」。靖橋說,當接到老爸的追魂短訊,知道爸爸擔心自己,便即時致電報平安。
雖然早前林鄭「撤回」反送中條例,但仍然拒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及回應其他訴求,陳恭信兩父子絕不收貨,更斥責林鄭錯過時機,「三個月後先撤回,100萬人上街、200萬人上街,佢遲遲唔肯做,或者撤回呢兩個字,佢點都唔肯講出口。」
陳恭信曾參加6月9日的100萬遊行,3日後的612包圍政總他亦有去,更置身前線的中信大廈,他憶述當日同行的靖橋意識到事態可能惡化,急急拉着他離開,成功避開催淚彈放題。這名和理非爸爸一直認同年青人表達訴求及不滿,「呢廿幾年係回歸以來退步緊,包括自我審查,言論自由,情況就好似溫水煮蛙,我哋明顯俾人煮緊,現在年輕人掙扎就俾人話搞事。」
待人處事是一本難懂的書,親情如是,友情亦然,靖橋自言性格衝動,自爆早前曾與爸爸吵架,但他強調自幼對爸爸有無比尊重,因此當與家人爭拗,他會選擇講對唔住,「我係一個好肯講對唔住嘅人,我好願意去做呢個角色」。要化解危機,及時地有誠意地說一句對唔住很重要,但逆權運動發生至今四個月,只可惜特區政府還未學懂這個小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