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西方仇恨俄羅斯的歷史

西方仇恨俄羅斯的歷史 

羅馬帝國 Roman Empire --> 拜佔庭 Byzantine --> 莫斯科,第三個羅馬 The Third Rome

西方對俄羅斯的仇視,不始於普京2004年再次復出,也不始於1945年的冷戰時期,也不始於1917年蘇聯的誕生。西方對俄羅斯的仇視的起原,是由東羅馬帝國開始。當時羅馬帝國沒落,四面被野蠻部落圍攻,無力分身兼顧面積龐大的帝國,因此決定把帝國一分為二,更方便和有效統治。

西羅馬帝國保持羅馬為首都,範圍涵蓋整個西歐。東羅馬帝國 (又名拜占庭Byzantine) 涵蓋東歐,中亞,中東與北非洲,以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 (今天的伊斯坦堡 Istanbul) 作為首都。

西羅馬帝國不斷受到野蠻部落的摧殘,經濟和政治體系崩潰,陷入長達幾個世紀的沒落,即歷史所稱的黑暗歲月。

但東羅馬帝國,由於君士坦丁堡的地勢,守衛能力較強。亦由於其為於東西交匯點,因此其貿易蓬勃,日漸富裕。

東羅馬帝國不只是一個政治實體,它還是一個宗教和精神中心,因為當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份,不僅是政治權力的分割,也是精神權力的分割。天主教聖誕也分為羅馬聖誕,以及東羅馬聖誕。

由這個時候開始,東西兩個地區就開始互相競爭,甚至敵視了。拜占庭比西方富裕,而拜占庭的天主教是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有別於羅馬天主教的拉丁文化影響。所以,不論是權力還是信仰上,西方的王國和羅馬教庭,都同樣視拜占庭為敵對勢力。

後來,由於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部落 Turkic people 的入侵,拜占庭與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終也被佔領,大批信奉東正教的難民東遷,進入斯拉夫民族的地區,把東正教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帶到莫斯科,使莫斯科承繼了君士坦丁堡的政治和宗教地位。從歷史的角度看,俄羅斯就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延續,而莫斯科,繼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後,被譽為第三個羅馬 the Third Rome。而今天西方勢力(以及羅馬天主教會)對俄羅斯的仇恨,也是昔日西方王國(以及羅馬教宗)對拜占庭的仇恨的延續。

帶有雙頭鷹的拜占庭帝國國徽

帶有雙頭鷹的俄羅斯帝國國徽

西方與斯拉夫民族的歷史衝突 (1):第三個羅馬 The Third Rome (1204年)

公元324年,拜占庭古城改名為 "新羅馬" New Rome,並被君士坦丁大帝宣佈為羅馬帝國的新首都。君士坦丁堡通常被認為是 "東正教文明的搖籃和中心"。從5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君士坦丁堡是歐洲最大和最富有的城市。

君士坦丁堡是故意建造成為可以與羅馬比美,甚至超越羅馬的輝煌的一座城市。....然而,在1204年,西方王國和羅馬教宗發起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軍隊攻打和摧毀了這座城市....。

東西歐的歷史衝突(2):十字軍東征 (1242年)

Alexander Nevsk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Nevsky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221年-1263年)擔任諾夫哥羅德親王 Prince of Novgorod (1236-1259)、基輔大公 Grand Prince of Kiev (1236-1252) 和弗拉基米爾大公 Grand Prince of Vladimir (1252-1263)。這段日子是基輔羅斯 Kievan Rus' (即俄羅斯的前身)歷史上最艱難的時期。 

涅夫斯基被視為中世紀羅斯 medieval Rus' 的關鍵人物,因其對德國和瑞典入侵者的軍事勝利而成為傳奇人物。他捍衛了俄羅斯的國家地位,與其東正教信仰。因此,莫斯科大主教於1547年將涅夫斯基封為俄羅斯東正教的聖徒。

當十字軍東征的天主教德國人和愛沙尼亞人入侵時,涅夫斯基召集了一支軍隊,驅逐了入侵者。 涅夫斯基和他的部隊面對由多爾帕特主教 the bishop of Dorpat 率領的德國重騎兵。 在1242年4月5日的冰河之戰中 Battle on the Ice,羅斯的部隊在湖的冰面上與敵人相遇,並擊敗了德國騎士和愛沙尼亞步兵。

涅夫斯基的勝利標誌著俄羅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羅斯的步兵包圍並擊敗了騎在馬背上身穿厚甲的騎士大軍。

涅夫斯基還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羅馬教廷向他提議揮軍攻打佔領著東部的Tatars 鞑靼人(隸屬蒙古帝國),但就被涅夫斯基拒絕,因為他明白在韃靼人仍然是一支強大的力量之際,與他們開戰是愚蠢的 …… 他反而認為羅馬天主教才是真正對俄羅斯民族的威脅。韃靼人起碼不介意斯拉夫宗教和文化的全在。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涅夫斯基選擇臣服於韃靼人,拒絕與西方王國和羅馬教會合作,再次凸顯了東斯拉夫民族與其東正教的取向,與西方和羅馬天主教的取向背道而馳。

西方與斯拉夫民族的歷史衝突 (3):Operation Barbarossa (1941年)

巴巴羅薩行動是納粹德國及其軸心國盟友入侵蘇聯的代號,該行動於 1941 年 6 月 22 日星期日開始。德國的總計劃旨在利用部分被征服的斯拉夫人作為軸心國戰爭的強迫勞動,同時佔領高加索地區的石油儲備,以及蘇聯各領土的農業資源。他們的最終目標是為德國創造更多的 Lebensraum(生活空間),並通過大規模把斯拉夫民族驅逐到西伯利亞、利用奴役和種族滅絕來把斯拉夫民族清除

這次行動開闢了東部戰線,納粹德國在該戰線中投入的兵力比歷史上任何其他戰區都多。 該地區見證了一些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戰鬥、最可怕的暴行和最高的傷亡。 德軍最終俘虜了大約 500 萬蘇聯紅軍,並故意餓死或殺死 330 萬蘇聯戰俘和數百萬平民,因為 “飢餓計劃” 致力於解決德國糧食短缺問題,並通過飢餓消滅斯拉夫人口。 作為大屠殺的一部分,由納粹德軍,或其來自東歐的自願軍,實施的大規模槍決和毒氣,殺害了超過一百萬蘇聯猶太人。

德國人曾滿懷信心地預計蘇聯的抵抗,會像在波蘭一樣迅速瓦解,但紅軍強捱了德軍最強大的打擊,然後讓德軍陷入一場毫無準備的消耗戰。

Battle of Stalingrad (1942年)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Stalingrad

史太林格勒戰役(1942年8月23日 - 1943年2月2日)是一場重大戰役,納粹德國及其盟國與蘇聯爭奪俄羅斯南部城市史太林格勒(今天的伏爾加格勒)的控制權,但未能成功。 這場戰鬥的特點是激烈的近距離肉搏戰,和做成大量平民死傷的的空襲。 史太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大戰期間最致命的一場戰役,也是戰爭史上最血腥之一,估計總傷亡人數為200萬

史太林格勒被描述為德軍歷史上最大的失敗,被認為是東邊戰線的轉折點……德國的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在1944年11月9日的一次演講中,希特拉本人也將德國即將到來的厄運歸咎於史太林格勒一戰。

1943年1月1日,英國總參謀長艾倫布魯克將軍 , 在他的日記中寫道,他回顧了一年前的立場變化:

“我覺得俄羅斯無法抵擋德國的攻勢,...俄羅斯戰敗後,我們如何應對解放的德國陸空部隊?但現在形勢完全改變了!我們有了希望。俄羅斯竟然阻擋了德國的攻勢……”

英國保守派《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宣稱,"俄羅斯這場胜利拯救了歐洲文明"

西方與斯拉夫民族的歷史衝突 (4):北約轟炸方的斯拉夫(1999-03-24 至 1999-06-1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TO_bombing_of_Yugoslavia 

我以塞爾維亞人為傲﹐殺了我我吧

西方與斯拉夫民族的歷史衝突 (5):北約軍事聯盟向東擴展,俄烏衝突

隨著蘇聯解體之後的10年,西方透過俄羅斯猶太裔寡頭,大舉掠奪俄羅斯的資源,直到2000年普京上任後才加以制止。這就是為何西方這麼憎恨普京,尤其是當普京2012年再次復出之後。

雖然英語帝國(英美加澳紐)自1500年以來,霸佔了北美洲和澳洲兩片新大陸的空間和資源,但仍然不知足,還要向俄羅斯的資源打主意,還要掠奪全地球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