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二戰後的世界秩序﹕美國有意以大規模原子彈消滅蘇聯

Post WW2 World Order: US Planned to Wipe USSR Out by Massive Nuclear Strike

二戰後的世界秩序﹕美國有意以大規模原子彈把蘇聯消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幾週後,納粹德國被擊敗了,蘇聯的西方盟友(美國和英國)迅速制定軍事計劃,旨在剷除蘇聯,並用大規模的原子彈一次過摧毀蘇聯的所有大城市。

值得留意的是,戰爭結束前幾個月,英國首相丘吉爾已命令英軍聯合參謀部,製定針對蘇聯的戰略。計劃的第一個藍圖於1945522日準備好。根據計劃,盟軍將向俄羅斯佔領的東歐發動攻勢。 
英國軍方高層強調,若要計劃成功,必須要 (1) 佔領蘇聯的主要大城市,削弱其大後方,或 (2) 在戰場上把蘇軍決定性擊敗。軍方高層的結論總是,要向蘇聯發動一場總動員之戰 "total war" ,具有相當的務險勝。
隨後,當美國成功在廣島和長崎"試驗"了原子彈的威力,丘吉爾就積極向美國白宮遊說,促使向蘇聯動用原子彈。丘吉爾的理據是,若能夠趁著蘇聯筋疲力盡之際,給它重重一擊,會導致蘇聯瓦解,大大避免了盟軍的傷亡人數。丘吉爾並沒有提到大量蘇聯平民死傷的後果。
美國聯邦調查局檔案顯示,丘吉爾曾提議向克里姆林宮投下原子彈,把蘇聯的決策能力癱瘓。
即使難以至信,丘吉爾的這個提議竟然得到一些美國決策人士的讚賞。自1945年至到蘇聯1949年成功試爆第一枚核彈的期間,美國五角大樓已訂定了最少九個向蘇聯發動核彈襲擊的方案。所有方案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把蘇聯一擊之下立刻崩潰,沒有能力向西方還擊。
其中的一個方案的設想就是向蘇聯各大城市投下最少 300 個核彈以及 20,000噸的常規炸彈。與此同時,美英和所有歐洲的盟國會向蘇聯大舉揮軍。計劃預計在1957年初落實。
唯一阻礙美國大舉向蘇聯發動核襲的障礙,就是美國還未生產足夠數量的核彈。直至1948年,美國只擁有 50個原子彈。另外的問題是,美國還沒有足夠投放原子彈的飛機。1948年,美國只有32架改裝攜帶核彈的 B-29轟炸機。
19489月,杜魯門簽署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提交的“核戰方案”報告(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paper (NSC 30) on "Policy on Atomic Warfare,"),說明美國要有計劃隨時為國家安全發動核武器。
同時間,為了準確知道蘇聯的軍事和工業設施的位置,美國派遣數以千計的遠程偵察機到蘇聯上空拍攝。此舉令蘇聯擔心西方有襲擊的意圖,因而積極加強其防空系統。美國就以此為理由,增加其軍備。
為了日後作戰計劃,美國利用1948年發生的柏林危機,在歐洲部署了B-29 轟炸機。1949年美國成立了北約NATO。因應北約的誕生,蘇聯也於6年後成立了東歐的華沙公約Warsaw Pact與北約抗衡。
在蘇聯成功試爆第一枚原子彈的前夕,美國已生意了 250個原子彈。五角大樓認為已經掌握了襲擊蘇聯的勝利條件。但在這個時刻,傳來蘇聯成功研製原子彈的訊息,破碎了美國的戰略,並使美國大大震驚,因為美國一路都以為蘇聯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發展原子彈。美國壟斷原子彈的日子從此結束了。
雖然如此,但直至1960,美國軍方沒有放棄大舉向蘇聯使用核武的計劃。他們估計趁蘇聯只有少量的原子彈,可以利用美國的 3,500 個原子彈之優勢,領先在蘇聯,東歐,和中國分別投下 3,500 個原子彈,預計傷亡人數會達到二億八五百萬千萬(285million)至四億二千五百萬(425 million)。
 

但到了1962 年,Kennedy甘迺迪總統否決了向蘇聯城市投下核彈,只許針對軍事目標,但估計平民的傷亡數字還會是很高。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May 29, 1917 - November 22, 1963), 35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erving from 1961 until his assassination in 1963
第 35任美國總統,甘迺迪,任期由1961年至1963年被暗殺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