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ot causes of the war in Ukraine - By Guy Mettan (2022-03-15)
烏克蘭戰爭的根源
https://arretsurinfo.ch/the-root-causes-of-the-war-in-ukraine/
...這場戰爭的根源可以追溯到 1997 年。當時美國總統顧問布列津斯基 (Zbigniew Brzezinski) 出版了他的著作《大棋盤》。布列津斯基是過去30年間最有影響力的一個總統顧問。他在書中解釋說,美國的戰略目標是 奪取烏克蘭並肢解俄羅斯,以破壞其在歐洲的勢力,並阻止俄羅斯與德國結合。1997年也是這個計劃第一階段落實的一年:波蘭、捷克共和國,和匈牙利加入了北約。…
自此以後,計劃中的事件接二連三發生。 1999年,北約在違反國際法之下,向塞爾維亞進行轟炸。
2004年,北約向東擴展的第二浪開始。北約企圖,透過顏色革命,來離間俄羅斯與它的親密鄰國 (格魯吉亞 2003、烏克蘭 2004、吉爾吉斯坦 2005) 之間的關係。
2008 年,北約邀請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聯盟,然後為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Saakashvili)開了綠燈,可以在8月8日晚上攻擊(受俄羅斯保護的)南奧塞梯。
2014 年,新納粹民兵向警察開槍並指責合法政府殺害抗議者。引發了邁丹 (Maidan) 起義(親歐盟示威運動),並演變成一場政變。在美國助理國務卿紐蘭 (Victoria Nuland) 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當時的合法政府,然後成立一個由美國資助的新政權。
政變後的第二天,俄語被禁止使用,烏克蘭語成為唯一官方語言。這引發了克里米亞 (Crimea) 人要求俄羅斯進駐該地區,並引發頓巴斯 (Donbass) 的親俄居民起義。 從那時起,烏軍和極右翼民兵進行圍攻頓巴斯,造成數千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講俄語的人(總共有 14,000 人死亡)。
自 2015 年以來,大部分烏克蘭軍隊和新納粹民兵已經集結在頓巴斯,隨時準備全面進攻 戰略城市敖德薩、馬里烏波爾和哈爾科夫,令致那些地方的居民感到擔憂。 新納粹陣營拒絕讓這些地區的平民離開,甚至將他們用作人肉盾牌(人質)。 這一被稱為 “烏克蘭特洛伊木馬” 的策略在 2019年的一份蘭德機構 (Rand Corporation) 報告中,被正式承認。冷戰已結束了三十年,但這個由五角大樓贊助的智庫還繼續將俄羅斯列為美國的主要戰略敵人。
2020年,新冠疫情和美國競選活動一度阻礙了烏克蘭緊張局勢的升級。 然後在 2021年,隨著拜登 (Joe Biden) 的就職典禮,事件變得激烈。 拜登 在邁丹政變中與參議員麥凱恩 (John McCain) 一起發揮了關鍵作用。
2021年3月17日,拜登稱普京總統為殺手 。 2021年3月18日/19日,國務卿布林肯 和 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 試圖勸阻中國人不要與俄羅斯結盟 。 2021年3月24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說他將奪回克里米亞和頓巴斯。
2022 年 2 月 4 日,普京和習近平聲稱他們的友誼沒有界限,中俄之間沒有合作禁區。
2022 年 2 月 7 日至 12 日,法國和德國為烏克蘭作出的調解失敗,因為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肖爾茨 都不願意或無法說服澤倫斯基執行明斯克協議 (Minsk Agreement),這是達致和平的最後機會。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在烏克蘭發動軍事行動,目的是要烏克蘭 “去納粹化、非軍事化和中立化”。
但保護頓巴斯人民和令致烏克蘭中立只是這場衝突最明顯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也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原因,是與維持雙方戰略力量的平衡,和在發生核武攻擊時,雙方都會被毀滅的原則有關。 如果發生軍事化或烏克蘭加入北約,這種建立在代價極可怕上的平衡實際上有利於西方。 事實上,一旦烏克蘭落入西方軍事軌道,北約就會像在波蘭和羅馬尼亞那裡一樣在烏克蘭安裝核武器,使莫斯科距離完全毀滅只有五分鐘的路程,並防止俄羅斯以同等的核火力進行報復,進行可能殲滅歐洲和美國的行動,作為回報。
因此,讓烏克蘭加入北約會破壞俄羅斯的獨立和主權。正如在古巴或墨西哥安裝俄羅斯核火箭會破壞美國的自衛能力,並迫使美國屈服於莫斯科一樣。由於俄羅斯沒有像美國那樣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因此它對美國核武的畏怯尤其憂慮。在歐洲,即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建立美俄核導彈之間的一個緩衝區,成為俄羅斯人生死存亡的關鍵。
這個關鍵問題,西方媒體和政客從來沒有提及過,因為這會令人瞭解到觸發戰爭的實際原因是西方政權充滿侵略野心和霸權慾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大國都保持中立,甚至支持莫斯科。
就印度來說,如果西方全面勝利的話,它就會被邊緣化。這是它不想見到的。因此,保持中立對它來說,不單是為了國家尊嚴,還要在地緣政治上尋求生路。
這樣的話,換個角度來看,烏克蘭之戰實際上是一場爭奪世界霸權地位的戰爭。一邊廂試圖令歐洲臣服,然後再次稱霸; 而另一邊廂則在為一個多邊世界而努力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