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文,比遠古的埃及像形文字還要低能
至今中國仍然使用像形字。這是一種原始文化的書寫系統,效率很低,學習艱難,即使學曉了也需要長期記著,消耗很多腦力,擠爆大腦容量。因此中國人很善於記憶,但就不善於思考和創新。
由於著重記憶的訓練,大腦的記益力自然增強,但就使思考和創新能力減少。根據經濟學的 “機會成本代價” 原理:腦細胞多用於記憶上,代價就是少了腦細胞來進行思考和創作。
世界上所有其他語言都已經發展成為語音和字母系統,從而釋放大量腦力進行分析和創新。即使受中國文化影響而採用漢字的國家(日本,韓國,越南) 也早已棄掉了方塊字 (像形字),轉用語音字母。
事實上,漢語比古埃及像形文字還要原始,因為古埃及象形文字,表面上好似是像形,但其實也屬於語音和字母系統的。古埃及文字比現代漢語更加先進。
中國未能把其文字發展成為更有效率的語音和字母系統,原因是基於政治考慮。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有自己的方言,互相聽不懂。採用拼音漢語法必然使中國分裂為眾多語言和文化區域,就像歐洲一樣。中國為了維持大一統,付出的代價就是要堅持使用一個落後,低效率,花費腦力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