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2012年: 銀行倒閉之年

2012:Year of the Bank Failures – by Bob Moriarty (Jan 11, 2012)

1931年,位於維也納的一間信貸銀行(Credit-Anstalt)終於倒閉。 事前大家都認為這間銀行規模之大,絕對不能倒閉(too big to fail)。但結果就是,正因太大,所以無法擺脫困境(too big to bail)。

這間由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s)於1855年成立的銀行,由初期的純粹信貸業務,投身至高風險的領域。正因為此銀行太大,不及其他較小型的競爭者敏捷,最後手上執著的都是較難甩手的信貸。

對銀行業不熟悉的人,可能不知道任何銀行,無論多大,都隨時會面臨擠兌(bank run)的危機。這是由於銀行業務的本質。

當你進入銀行存款之際,你就是向銀行提供可作信貸的資金。銀行立刻會把你所存入的資金借出去。銀行當然希望信貸的對象是業務健全的,是有能力到期連本加利償還的。大家要特別注意的是,一般銀行都是利用短期借入的資金(borrow short)來作較長的還款期的信貸(lend long)。當你存錢入銀行,你心中可能預計短期內要提取的。但當一個人向銀行借錢買樓,他就預計要三十年才可以償還的。

因此,如果要提取存款的人多了,銀行就必定會倒閉。政府的所謂存款保證計劃,理論上是用來保障存戶,但實際上是為免銀行要倒閉而已。

大家還要注意的就是,銀行互相發出信貸,亦借錢給政府。這些亦是較長的還款期的信貸。關鍵在於你的銀行會把你存入的錢借給乙銀行,而乙銀行又再借給丙銀行,如此下去。如果同一筆資金借出十次,那麼在銀行的帳目上,資產(assets)就得脹了十倍,但這筆資產的九成都是負債(liabilities)。例如,原先的一百萬存款,變成一千萬,但負責佔了九百萬。換句話說,銀行的風險就是九百萬,是它實際擁有的資金的九倍。

以上的這個情況隨時都會發生於任何一間銀行身上。銀行會突然發現自己負責九百萬,而實際資金等於零。當我們看到銀行帳單上出現五千億資產值,這不等於銀行擁有五千億價值的資本(capital)。銀行帳單上的五千億極有可能在經濟環境差的時候變成壞帳,一文都不值。

上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就是由1929年的股市大瀉導致的。今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則由2007年六月開始,即由當時的貝爾斯登倒閉事件揭幕。

1931年五月,Credit-Anstalt 銀行的倒閉就牽連了其他銀行的陸續倒閉,導致不久前上任的羅斯福總統(Roosevelt)下令全國銀行關閉(Bank Holiday)。

同樣的事情就在 2011年發生於比利時(Belgium)。當時此國的銀行 Dexia Bank就是突然倒閉,使各人措手不及。無需要我來提醒,大家都應該意識到我們時下的環境是多麼的危機重重。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公佈,截至2011年六月,全球的衍生合約總值達708萬億,等於全球經濟總值的12倍。在這其中,很明顯負責多於資產。而這些資產中,很大部份都是重複又重複借出的,就像最近發生的美國証券公司曼氏集團(MFGlobal)醜聞案一樣。此証券公司就是沒有徵詢客戶而私下動用其存款作風險性投機,最終輸清光。

今天的銀行制度危機,早於2008年已經很明顯。我當時在一個電台訪問中曾說過,銀行體制隨時要垮下。當時的拜登(Joe Biden) 與奧巴馬(Obama)亦曾同意。還未上任的Obama曾與他的團隊考慮過宣佈關閉全國的銀行。

拜登於2009年的一次演說中承認有這回事,但沒有報章高調的把此事報導。大家應該意識到不要太依賴新聞報導了。

自從 2008年,美國和全球的銀行制度都已經全面崩潰。各國的政府的救市措施都是錯上加錯。不論是個人,企業,政府,國家,如果長期超支的話,必然要宣佈破產,以便可以吸取教訓,從頭再來。這是鐵一般的邏輯。但是,政府只懂得用大量藥水膠布來防止爛船入水,希望不會沉沒。

大家應該知道日子無多了。我亦因此把2012年稱為銀行倒閉之年。以延長到期的債,以債搭債的駝鳥措施,不能再繼續了。要一筆勾銷的日子已到了,但這會是突然其來的,走避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