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潘小濤:連通脹率等經濟數據都禁止報道? (2018-10-02)

http://www.881903.com/page/zh-tw/audiocolumndetail.aspx?itemid=1033302
在中國,政治新聞有很多禁區,領導的身高體重不可以提,領導親屬的現況不可以寫,中共的虛假歷史不可揭破,而用字當然也很考究,用錯字或寫錯字,例如寫錯領導的名字,輕則被被記過或撤職,重則會被追究刑責。
相對而言,報道經濟新聞的禁區就少很多,甚至有一段時間,對經濟資訊的限制很少,市場透明度不斷增加。不過,隨着中美貿易戰,而中國經濟似乎愈來愈差,這個情況出現很大改變。《紐約時報》引述中國地當局前日向記者發出指令文件,明確提出6種要「管控」的負面經濟報道,包括:經濟數據不及預期,經濟面臨較為明顯的下行壓力;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已成隱患;中美經貿摩擦影響逐漸顯現;國內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滯脹預期升溫;借社會熱點事件渲染民眾生活艱難。新指令表明,中央領導人越來越擔心國家可能陷入日益嚴重的經濟衰退,並提到當局管控的話題,涉及中國經濟滯脹、新難民、消費降級等「唱衰中國發展前景」的「有害言論」。
這不僅是自欺欺人,更是嚴重的倒退。人社部副部長邱小平說 :「黨要領導工人共同管理民企、共享民企發展利潤。」另一位三流經濟學者吳小平則發表題為《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 應逐漸離場〉文章,指中央的決策是要發展「更加集中、更加團結、更加規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經濟」。另方面,官方對此保持沉默,更令大家擔心市場經濟的大倒退,已經迫在眉睫。事實上,近日不斷傳出民營企業被國企收購或入股的消息,國內民營企業家真的人心惶惶,擔心一夜回到開放前。
這種只能報喜不能報憂的做法,危害極大。之前我們已講過,中央領導人早已脫離群眾,被地方幹部蒙騙,如果連那些有水份的經濟數據都不讓報道,中央的決策固然有偏差,而民間缺少這些經濟資訊,老百姓和投資者的投資、消費等行為,也會受到極大限制,甚至會蒙受巨大損失,最終的結果,要麼走資,不再在中國投資,要麼索性不消費,必定令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如果限制報道經濟數據就可挽救經濟,這個世界還會有經濟危機和金融海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