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天主教初中課本指耶穌「愛國」, 教友家長不滿:勿再綁架信仰

 天主教初中課本指耶穌「愛國」不反對納稅給羅馬 教友家長不滿:勿再綁架信仰

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200926/VA6FZLQCVVGO3PZBOJGMRNNC3Y/

天主教香港教區出版的小學宗教及道德教科書的「愛國」內容引起社會關注,《蘋果》檢視教區出版的同系列中學教科書,發現當中「心繫家國」一課講述「耶穌愛國」時,引用耶穌熟悉猶太文化和不反對納稅給羅馬統治者為例子;同一課又列出「香港人愛國事件簿」介紹六四集會及北京奧運等。有學者質疑有關內容不適合,強調耶穌提出最重要的誡命是愛主和愛人,並沒有提及愛國,不應陷入將國家取代上帝的陷阱。有教友家長直言,對教材滲入愛國元素極其失望,籲教區「勿再綁架信仰」。

該本初中教科書《我走星光道》由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宗教及道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編寫,神學審查由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蔡惠民負責。該教科書於2013年初版,最新版是2020年第七版。教區稱其後的修訂版只更正錯字,主要內容並無修改。

該教科書其中一課主題為「心繫家國」,內容圍繞「愛國」課題,課文指愛國是「每位國民為己為人的責任」,指愛國是愛自己的國民身份;對待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帶溫情敬意;為建設國家出一分力;擁護國家做得好之處;願意評論國家事務時要情理兼備,而不是只愛沒有缺點的國家、盲目服從或反對政府管治、只有愛國情懷缺理性批判思考,以及排斥傷害別國的人。

該課亦列出「香港人愛國事件簿」,提及多年來香港人以多種方式表達對中國內地關注,指「如果都是從中國人的身份出發,希望祖國富強、同胞生活改善」便是愛國情懷,例子包括60年代接濟面臨大饑荒的國內親友、70年代回鄉探親和旅遊、80年代六四事件後多次舉行大規模集會示威聲援學生、90年代捐贈救助華東水災、00年代神舟升空和北京奧運等。

該課另一段落標題為「耶穌愛國」,指從耶穌事蹟可見他愛自己的國家民族,包括他從小學習自己的民族文化、熟讀經文和遵守猶太人的法律等。課文又指當時猶太人受羅馬人統治,但耶穌沒有否定統治者的權力,也不反對給羅馬人納稅,但有批評和告誡掌權者和挑戰不公義。其後的標題則提到「耶穌以『天國』為先」,強調耶穌關心的是信仰上的「天國」而不是政治性的國家。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指,教材有提及愛國不是盲目服從或反對政府等,亦有提及六四事件等,不算偏頗,但強調耶穌「愛國」並不適合,因耶穌提出最重要的誡命是愛上帝,第二個誡命是愛人如己,沒有提及要愛國。龔強調,從基督宗教的角度,國家和政府都只是工具,最重要是要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並且容許人民有宗教自由去愛主,不應陷入將國家取代上帝的陷阱。

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潘宇軒認為,課本內容能平衡列出不同價值,但對國家和民族的區分和運用較模糊,耶穌是生活在羅馬統治下,愛的是猶太的民族傳統,但課本對他的「愛國」是指哪一國語焉不詳。潘指出,上述課題中最核心的倫理問題,是信徒最終效忠對象是誰,例如愛國家民族與愛天主兩者遇矛盾衝突時如何處理等,教科書卻未有處理。

本身是天主教教友的家長同盟執委Ivy表示,兩名子女都在天主教學校就讀,一直有使用該系列教材,對於教材被滲入愛國元素和民族主義極其失望。她希望孩子有宗教信仰,在成長過程得到心靈支持,走向善道關心世界,而非藉宗教建立孩子「愛國心」,籲教區「勿再綁架信仰」。

天主教社會傳播處回覆時僅附上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宗教及道德教育組於本月中發出的文件,內容未有提及上述教科書內容,僅稱天主教教育目標包括讓學生學習愛自己,以至他人、團體、世界和天主,而民族和國家都是一種團體,愛團體亦會學習批評和改善團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