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處置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而成立的公司如今成為中國金融系統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在香港上市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China
Huarong Asset Management Co., 2799.HK, 簡稱:中國華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中國政府在20年前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其中資產規模最大的是中國華融,這些資產管理公司的任務是接管從中國最大幾家國有銀行剝離的大量不良貸款。中國政府的這一計劃幾乎算是成功:隨着資產負債表煥然一新,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1398.HK, 簡稱﹕工商銀行)等大型國有銀行相繼在2005年前後上市,並隨着中國經濟的擴張而發展成為今天的巨頭。中國華融對口接管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
這些資產管理公司並未受到所有這些不良貸款的拖累,反而將業務擴展至金融行業的其他領域,從傳統的貸款業務到租賃和證券經紀業務等。根據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旗下MacroPolo研究人員的分析,近幾年,中國華融和另一家上市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inda Asset Management Co., 1359.HK, 簡稱:中國信達)一直非常積極地收購企業間的應收賬款。實際上,正如一位觀察人士所說,這些資產管理公司已成為龐大的對沖基金,可以自由涉足中國的金融行業。
但最近幾年,很多爆出醜聞的中國企業都從華融獲得過融資,例如由盛轉衰的漢能(Hanergy)和海航(HNA)。今年華融的問題接連爆出,該公司前董事長賴小民因多項金融腐敗和個人行為被起訴。上周,知名香港股東維權人士David Webb概述了一個高槓桿香港上市公司網絡從根本上都受到華融及其子公司的支持。華融對此未有回應。
在資產負債表槓桿率高到令人吃驚的同時,華融的公司治理問題亦日益浮現。目前該公司總債務規模為其股本的近七倍。華融大部分借款本質上都是短期貸款,其1,200億美元貸款中約有一半將在一年內到期。其中大約70億美元是華融今年6月違反部分銀行債務合約後需按要求隨時支付的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