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令" 還在社會隱性存在
香港政府在一年之前 (2023年三月),已經在香港全面撤銷了強制口罩令。全港所有人已經無需要帶口罩上街了。但隨之而來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普遍現象,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留意到:在全港的飲食行業(酒樓,餐廳,快餐店,麵包店,連超級市場也如是)工作人員還是(無一例外)帶著口罩!!!這肯定不是選擇性的,而是受到政策規定的!!!
為什麼在所有香港人都無需帶口罩的同時,飲食業和超市工作人員,偏偏還要帶口罩呢?莫非一般人在互動暢談中,都不會散播病毒?唯獨是飲食業和超市工作人員,才有散播病毒的功力?
非也!我認為這個情況不可能是這麼荒謬的,背後一定有原因。這與病毒,和保護各人的健康安全無關。
經過 2003年 SARS,其後不時又有零星的禽流感 (H2N2, H2N3, H2N4, H2N5 等的連續劇本) 出現,最後就是 2019年的 COVID/武肺這個大恐慌,香港人對帶口罩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一個潛意式反應。當權者隨時可以一聲號召,香港人就立刻自動帶上口罩,整個社會又一次進入緊急狀態,當權者又再可以推出限制人們正常活動的措施。
所以大家明白當權者為何不會把口罩令完全撤銷,仍然留下一條尾巴,使口罩這個 "符號" (symbol) 呈現在日常生活中,方便有必要時再次復活。
大家可以參考 Pavlov's Dog 巴甫洛夫的狗實驗
這是什麼? 巴甫洛夫證明,如果在餵食狗狗的同時反覆出現鈴聲,狗狗可能會在聽到鈴聲時(因想起食物而)流口水。 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研究自他 1890 年至 1930 年間的早期工作以來就已聞名。
這也間接幫助政府推行數碼大數據經濟﹐鼓勵大家用電子貨幣﹐慢慢把鈔票淘汰
正如當時推出口罩令﹐疫苗令一樣﹐政府都很漂亮地說﹐政府沒有強迫市民戴口罩﹐亦沒有強迫市民打針﹕市民可以選擇不戴口罩和不打針﹐只不過這樣做就不能出外吃飯﹐不能進入商場﹐不能進入超市﹐不能進入理髮點﹐不能在零售店﹐飲食場所等工作等等。政府就是這樣的虛偽和狡辯。
現在﹐口罩令已經在社會上撤銷了﹐但飲食業和超市員工還需戴口罩。政府還是尊重大家的個人自由的若不願戴口罩﹐大可以不在飲食超市行業工作麻政府沒有強迫你們的。
再說﹐由於於很多人不願戴口罩﹐很多飲食場所出現人手短缺﹐後果就是很多飲食場所被迫採用電子數碼點餐程式來取代侍應生。這也間接幫助政府推行數碼大數據經濟﹐鼓勵大家用電子貨幣﹐慢慢把鈔票淘汰。
如此可見﹐政府真的非常深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