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東京公園狂捉幼蟬惹批評 「食材vs當地人童年記憶」之爭 (2025-07-20)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5807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中國人東京公園狂捉幼蟬惹批評 「食材當地人童年記憶」之爭
每年日本的七月,梅雨剛一結束,各地的公園、校園、居民區就會被蟬(知了)的鳴叫包圍。這種密集的蟬鳴聲,對於日本人來說不僅僅是大自然的「白噪音」,更是夏季最鮮明的風物詩。對許多日本孩子來說,夏天傍晚與父母拿着蟲網去捉蟬幼蟲,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段回憶:蟬幼蟲的羽化、蟬鳴的交響曲,是許多日本人童年最生動的夏日記憶。
但在東京,近幾年這個傳統正悄然發生變化。
江東區的猿江恩賜公園等地,近年連續收到市民的反映:晚上總有人在公園裏大規模採集蟬幼蟲(知了猴),袋子裏裝着幾十隻,行蹤詭異。夜巡的工作人員多次發現,採集者多為外國人,以中國人和越南人居多。有一次,園方巡查時當場遇到幾位中國人正在捕捉蟬幼蟲,勸阻後他們也挺有禮貌地離開了,但他們也疑惑地問:
“為甚麼不能抓?”
管理人員解釋道,公園有明文規定,禁止為食用或其他經營目的大量採集野生動物,包括昆蟲。適量讓孩子體驗自然是被允許的,但成袋成袋的採集則屬於違規行為。
管理處表示,五年前左右,這種現象變得明顯。自此,每到夏天蟬開始鳴叫時,公園就在園內三十多個地方貼上「請勿採集蟬幼蟲」的告示。除了日語,還特意用中文、韓文和英文提醒——這在日本公園並不多見,儘管如此,管理方還是每年都能收到類似投訴,夜間巡邏也因此變得更加頻繁。
一位公園工作人員回憶,去年七八月,夜巡時當場看到幾位中國面孔的人正在採集蟬幼蟲,數量可達數十隻。對於為甚麼要採集如此之多的蟬幼蟲,對方有時會直言不諱:
“一隻太少,做菜不夠,要多抓點,加點肉和香菜炒着吃就很好”。
而在中國社交媒體上,也常有相關視頻流傳——有人曬出在日本公園抓到蟬幼蟲(知了猴)的片段,甚至現場教學如何炸蟬幼蟲、如何調味。
一些帖子會寫道:
「日本人不吃蟬幼蟲,太可惜了」
「晚上下班後去抓蟬幼蟲,變成美味的一餐。」
這種「夜捕蟬幼蟲」的行為,對許多日本人來說十分陌生,蟬在日本是沒人吃的,從來沒有人把它當食物。而且在日本,蟬承載着太多夏日的情感與記憶。如果蟬大量消失,不僅意味着生態平衡被打破,更是孩子們的童年樂趣被剝奪。正因如此,禁止大量採集蟬幼蟲,某種意義上也是在守護孩子們對夏天的期待與想象。
「蟬的羽化(從幼蟲到成年),是很多日本小朋友一年中最期待的時刻。」猿江恩賜公園的工作人員無奈地說:
“如果蟬的數量大幅減少,孩子們肯定會很失望。今年我們還計劃舉辦蟬的羽化觀察會,希望孩子們能現場感受生命的奇蹟。”
猿江恩賜公園的告示也明言禁止捕捉蟬幼蟲是為了孩子。
其實蟬幼蟲本就是東亞一些國家的「特色小吃」。在中國、越南等地,油窩一炸,香脆又好吃,在有些地方還認為是補品。對於移居日本的中國人來說,抓些知了猴油炸,也是夏天才能吃到的「風味」。但在日本,這卻碰上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在日本人的觀念裏,蟬幼蟲屬於自然循環的一環,是孩子們感受自然、理解生命的「老師」,絕非人們隨意採集、端上餐桌的「食材」。
近年來,類似事件已不僅限於東京。2018年埼玉縣川口市、2020年東京杉並區等地的公園,也都曾專門張貼中英文警示:
“請勿為食用等目的採集蟬幼蟲”。
管理方普遍的擔憂是:如果每年都有大量幼蟲被取走,不但蟬的數量會迅速下降,連本屬於孩子們的自然體驗空間也會被無形中侵蝕。一位日本公園常客也曾在採訪中感嘆:「我都看到有『請勿捕抓』的告示了,還是不太明白為甚麼他們要抓蟬幼蟲呢?」這是背後的文化差異,或許不是一兩句規章就能消弭。對一些在日華人來說,捕蟬多大的事兒,是不是小題大做了?但對日本人來說,蟬代表着夏天、生命力和自然的輪迴,是「不能輕易被打破的儀式感」,沒有蟬的夏天是靜止的。
全球化下不同文化碰撞難免帶來摩擦,但理解與尊重卻能讓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一點點。對於外來者而言,入鄉隨俗,也是一種温柔的修養。對於日本本地人來說,適度的包容和解釋,也許能讓更多外國人了解那份蟬鳴背後的日式浪漫。下次路過日本的公園,如果你看到用多國語言寫着「請勿採集蟬幼蟲」的牌子,不妨停下來,聽聽蟬鳴,看一看日本孩子們奔跑的身影。蟬鳴依舊,夏天依舊,這份關於自然、童年和文化的共鳴,也許比任何味覺體驗都更值得被珍惜。
一名男子自爆他娶的老婆酷愛吃蟲,家裡每道料理煎煮炒炸皆把蟲蟲入菜,就連甜點和水果也不忘放蟲當配料,網友看了直呼好噁心,稱讚男子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