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俄羅斯,日本,是最理想的配搭。德國和日本的工業技術,加上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充裕資源和,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能連繫起來成為一條陣線,就是天下無敵,一起廢了美帝和中共的武功,把美帝,中共以及英國(這個過氣帝國兼搞屎棍)邊緣化。
德俄日聯盟,跨越整個西歐-東歐-中亞-遠東,把美帝中共以及英國這個過氣帝國搞屎棍邊緣化。所以美英中都竭盡所能防止德俄日的結合。
美帝與中共,只是明爭暗合,美帝幾十年來口口聲聲說要制裁中共,但實際上是互利互用,同流合污。
英語帝國 的核心戰略:不惜一切代價 , 阻止俄歐協約
https://sputniknews.com/20160210/us-europe-russia-strategy-1034512741.html
據法國作家、記者Alexandre Del Valle,英語帝國全球戰略的核心,是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和解,因為兩者之間的協約將使美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變得毫無意義,並意味著北約失去其存在價值。
英語國家(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愛爾蘭)竭盡所能阻止歐盟與俄羅斯之間達成和解。
“至少一個半世紀以來,整個以英美為首的英語帝國的戰略,都是為了防止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的和解。 美國的噩夢,就是前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想達到的願望:一個從大西洋到烏拉爾山脈的歐洲大陸 (Europe 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Urals) 以巴黎-柏林-莫斯科為軸線(passing through the axis of Paris-Berlin-Moscow)”,德爾瓦勒說。
因此,歐洲的崇美派(北約的支持者)和美國戰略家擔心,如果歐洲能夠和解,如果俄羅斯成為歐洲共同防禦組織的一成員,那麼美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將毫無意義。 這將意味著北約的死亡。
因此,要不斷把俄羅斯妖魔化,以 “突出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差距”,因為北約軍事聯盟的唯一意義就是 “遏制俄羅斯” 的工具。
另一方面,目前歐洲的現狀也應該歸咎於歐洲人。 歐洲沒有人願意投資於自己的國防。另外,歐盟國家對俄羅斯的看法也不一致。
“ 例如,希臘人、匈牙利人、塞浦路斯人、意大利人和塞爾維亞人(西歐,南歐)是親俄的。而波蘭人、羅馬尼亞人、波羅的海人,和英國人(東歐)則極端反俄 ”。
歐洲注定要成為 “軟實力”。 它正在變成 “美國帝國” 的市場。
正如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一書中有些諷刺地提到的那樣,歐洲在地緣戰略、文化、意識形態和行為上都注定要落入美利堅帝國的手中。
難怪責美國,因為美國人天賦有很強烈開闢新領域的 “權力欲”。
罪魁禍首是歐洲人,因為他們經過了兩場大戰的創傷還未能恢復過來。而且,他們已經沉迷於福利制度,不願付出。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 : 孤立俄羅斯 , 不符合德國的利益 (2023-04-21)
https://www.rt.com/news/554411-germany-needs-russia-schroeder/
德國總理施羅德 (1998至2005) 與普京總統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 Gerhard Schroeder 說,德國需要俄羅斯的能源,不能脫離俄羅斯。
儘管他受到國際和德國媒體的追擊,並因他與俄羅斯的密切關係而在家鄉遭到憎恨,但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堅持認為,德國需要俄羅斯龐大的能源供應來維持其工業實力。
當施羅德執政時,他促成了第一條俄羅斯-德國北溪管道的建設。
施羅德在國內因鼓勵德國依賴俄羅斯天然氣而受到嚴厲批評。但他的繼任人,Angela Merkel 默克爾夫人,依然繼續這個路線。即使受到國內和北約的壓力,她仍然拒絕放棄施羅德的政策。
施羅德至今仍堅持認為俄羅斯和德國互相需要對方。 “俄羅斯需要輸出石油和天然氣來支付他們的預算,而德國需要石油和天然氣來取暖和保持經濟發展”。
默克爾也持同樣的觀點。她不顧美國的制裁威脅,繼續推進北溪 2 號管道建設。但現任政府則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進攻後的幾天內,就取消了這個幾乎已經完成的項目。
德國工業家也採取同樣的立場。全球最大的化學產品公司BASF,數週前警告稱,如果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中斷,公司將要停止生產。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還表示,如果沒有俄羅斯能源,德國經濟會面臨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