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Lancôme風波】鍾劍華 (理大社會研究政策中心主任) : 跨國企業屈膝,港人不能放棄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614/19653289
香港自由經濟排名經常名列前茅,但國際品牌Lancôme因政治因素而放棄與何韻詩合作,令人憂慮 

每一年美國傳統基金會宣佈自由經濟排名,香港總是排在最前的位置,而每一次,政府高層,包括財政司長、政務司長,有時甚至特首本人,都會極速回應,感謝基金會正面評價之餘,還要抽抽水,說證明香港自由經濟得到維持。不過,近期在全城鬧得熱烘烘的法國化妝品牌Lancôme取消歌手何韻詩音樂會的風波,充份反映香港的所謂自由經濟體系其實脆弱不堪,正面對中國那一套「威權資本主義」的嚴重的威脅。

何韻詩那一個音樂會不是一個大型的演唱會,發文作出攻擊的那一個內地官媒,一向的作風也只能算得上是徒具官方資本的小報。那一篇脫不開六十年代文風的評論,卻足以令到一個法國跨國巨企自動獻身。 

把政治道德納入消費決定
在國內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官員及其親屬以其特權及體制的優勢,可以首先進駐要津,因此有人索性稱之為「官僚資本主義」。隨着經濟改革的深化,市場規律慢慢成為企業營運的主導原則,如果繼續在這個軌道上發展下去,也許真的可以推動更公平的市場環境。不過,在專制政治體制下,政治發展沒有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步改革。

中國政府正挾其龐大的市場及過去幾十年高速發展累積的經濟資本,進一步透過控制市場來體現其政治意志。到了今天,威權政府透過其繼續控制分配經濟機會的權力,再利用市場上那些大企業的短視及貪婪,從而干預及扭曲了市場應有運作原則。早前中國外長王毅在加拿大會見記者時那兇相,充份反映在中共官僚心目中,不單是香港的一個歌手要服膺於「吃中國的飯便不容砸中國的鍋」這個政治原則,就連要跟中國做生意的西方國家,要看着6億脫貧人口及人均8000美元的收入所構成的龐大市場,其潛台詞是他們要看的不單是經濟原則及市場規律。

香港站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所謂自由經濟體制,已經漸漸難膺其鋒。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去年發表「全球裙帶資本主義指數」,已經清楚顯示香港是全球裙帶資本主義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意思是香港社會的財富高度集中,而擁有巨額財富的人,也往往通過各種關係在經濟上「尋租」,從而攫取巨大的利益。姑勿論是否同意其結論,但這一觀點足以說明香港的所謂自由經濟,實際上已經在變形走樣。

Lancôme對《環球時報》那份評論作出的過度反應,其實只是冰山一角。上星期與一個傳媒及商界的老行尊碰面時,談到他有一些廣告界及商界的朋友,在某份堅持走爭取民主路線的日報下廣告,當天中午便收到電話,問他們在國內的生意是否還要繼續做下去。正是富不與官爭,為了省卻不必要的麻煩,甚或爭取其他政治及經濟利益,抽廣告自然是最簡單的選擇。結果是無論那份報章在市場環境下如何經營,因為背後的政治干預而不得不日漸縮水,經營空間也有被陰乾的風險。

面對這一種政治干預市場力量的加深,很多香港人仍然未知凶險,自我解嘲說香港仍被評價為最自由的經濟體,反映我們還有很多選擇。問題是如果連一個小型音樂會也可以因為官媒的恐嚇而被封殺,香港人還能夠相信市場可以為我們提供選擇嗎?電影《十年》取得一致的好評,獲頒香港最佳電影的名銜,但市場上的經營者偏偏就不給你上映的檔期,這不早已是說明了問題嗎?長此下去,恐怕真正的選擇可能只會越來越少。
 
香港人對此應有所警惕,也應作出合理回應。可能真的需要考慮,每人各自盡點綿力,以後透過自己作為消費者,把政治與道德考慮加入消費決定中,以持續的和集體的消費行為與介入市場的政治霸權作持續抗爭。不要讓Lancôme對投訴抗議不了了之,對其杯葛也要繼續下去。這樣的堅持,不一定能夠捍衞自由經濟,但起碼可以顯示,香港人要繼續續抗衡政治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