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杏清到訪香港《蘋果》懷念當年的印報情境
「如果沒有六四鎮壓,香港人不像現在對中國大陸有那麼痛切的意識;香港年輕人本土意識也許不會那麼厲害。如果沒有六四,根本不存在赤化香港,而是香港用西方自由世界的那套改變中國大陸。」朱杏清認為港獨心態也好,本土思潮也罷,是個結果,不是源頭。
1989年5月18日《世界經濟導報》舉行在上海中外記者會,欽本立說:「《導報》事件根本原因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新聞改革滯後。」右手邊是朱,桌上還放着本港亞視咪牌,畫面恍如隔世。居港21年,朱感慨香港社會生態變化很大。「當時對大陸的關切程度遠遠超過現在。但我認為香港青年要切割的並不是『大中華』,否則為何不與台灣切割?他們與之割席的其實是目前的執政黨,掌權者,它作所為乖張,與發展達背道而馳,港人當然無法接受、很厭惡。但它又強大到至少目前難以改變,所以只能選擇不和它同流合污,惹不起躲得起。但大陸人何嘗不厭煩唾棄它呢。」
「港重複滬赤化之路」
中共當局掌握資源,財力空前大,操控欲也越來越強,讓部份年輕人覺得無力抵抗。「香港年輕人認為可以一刀兩斷。中國大陸也有很多年輕人認為不必再被歷史糾纏。青年們有時太悲觀,因沒看過曾經一個生氣勃勃的局面。」八十年代共產黨從文革噩夢走出,年輕領導人決心改革開放,那時不光香港,歐美對大陸也高度熱情,對進步高度評價,可惜六四中斷了以較低代價獲取民主自由的可能性。
朱認為現在香港正重複幾十年前上海被赤化之路,包括相當多港媒體已不願意也不敢批評中國大陸:「但好的一面是訊息流通現在如此快速廣泛,對真相的了解成本變得很低。但你打開大陸網站,很多留言措詞很激烈認識很尖銳,就在看來控制很緊的輿論環境下產生了。我認為是很大的希望。」這名老報人相信中國大陸並不命中注定只能越走越封閉越專制、中國人不是不配民主進步,選擇依然存在,「當中國看來牢不可破的板塊逐步鬆動,那時我相信即使最強硬最極端的本土主義者港獨分子都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