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m730.com.hk/article-186884
對於「舊城窄巷」,我們政府只當成歌詞,但許多國家就真心視為瑰寶,會悉心地保存下來。跟我們經常爭來爭去的新加坡,歷史未必夠香港深厚,卻更愛舊時舊物舊建築,馬里士他路一帶的舊區,正是好例證。
位於地鐵站Novena一帶的馬里士他路(Balestier Road)舊區,近年被新加坡政府的National Heritage Board納入為「Identity Plan」(保留情感區計劃),每每在馬里士他路及旁邊的橫街有別具特色的歷史性景點,就會建有一個圖文並茂的路牌,向當地人以及遊客「解畫」。
店屋和路上另一新建築代表Balestier Point相映成趣
茶水亭見證昔日歷史
從「中山公園」起步,轉入馬里士他路,不一會就見到文德路的街角,有兩大個金屬水桶,看看「來頭」原來它們叫「施茶亭」,由當地「同德善堂念心社寺廟」所設。導覽員說昔日食水寶貴,有心人就為路過的車夫、苦力和窮人提供清潔的食水。這座施茶亭在四十年代原本在金吉路,七十年代就遷至這裡,照舊提供茶水至今天。
東西風混合商住老屋
向前繼續走就會見到南洋一帶的特色老房子「店屋」(Shophouse)──糅合中西建築特色的下舖上居式房屋。這些都是上世紀初南下南洋謀生,繼而賺到大錢的財主們,為了展示時髦和財富而建的建築。其中一位大財主沈廣合,在路上就有好幾個店屋,最亮眼的有位於惹蘭甘馬挽(Jalan Keanman)的418號店屋,以及馬里士他路292至310號店屋,外貌相當具殖民色彩的歐風建築,但牆上的雕刻就極富東方色彩,龍鳳花鳥樣樣齊,而且都相當細緻,教人要駐足細看。
保佑大家的老虎古廟
再向前走,就會見到馬里士他路大街上的這座「大伯公廟」,前身本為德福堂古廟,後經信眾籌款得而翻新成今天的模樣。廟外有個老虎像,看似是用來祭祀的偶像,一問之下才知原來這裡昔日十九世紀中葉是叢林,老虎經常在此出沒,更傷人無數;後來人們修建這座大伯公神廟,以鎮「虎患」及保佑大家平安。廟旁有全新加坡唯一的獨立永久性神功戲舞台,每到節慶日子,戲曲、木偶戲就會在此上演,好不熱鬧。
FateAndTheFuture: 香港『回歸』後,經濟單元化,一面倒向大陸概念傾斜,依賴地產金融和大陸自由行購物。今天香港的惡劣環境就是這個政策的後果。香港有限的社會資源難以抵受整個大陸的衝擊。相比之下,新加波就有為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