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6日 星期二

西藏歷史簡介

Tibet (Wikipedia)  西藏簡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bet

西藏帝國出現於公元7世紀。 9世紀鼎盛時期,西藏帝國的版圖遠遠超出青藏高原,從中亞的Tarim Basin塔里木盆地,和西部的Pamirs帕米爾高原,到東南部的雲南和孟加拉。 但由於後來出現的內部分裂,西藏帝國就分裂開去成為各自為政的領土。

西藏西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Ü-Tsang)在Lhasa拉薩、Shigatse日喀則或附近地區的一系列西藏政府下,至少在名義上還保持統一。

Kham康區和Amdo安多的東部地區,是由許多小公國和部落群體劃分組成,他們的政治結構往往更加分散和本地化。因此,他們容易被納入中國的統治範圍下。事實上, 這個地區大部份,最終被吞併到中國的四川省和青海省。

1912年辛亥革命後,駐紮在西藏的清軍被解除武裝,並被押送出藏區。 西藏隨後於1913年宣布獨立,不承認隨後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 西藏拉薩政府控制了西康西部之後,西藏一直保持獨立,直到1951年昌都戰役後,西藏被中共佔領,並併入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9年的藏人起義失敗後,西藏政府被中共廢除了。 今天,中國將西藏西部和中部作為西藏自治區管轄,而東部地區現在主要是四川、青海和其他鄰近省份內的民族自治區。 

西藏持不同政見的團體在鄰近地區設立了流亡政府。據報導,在西藏的西藏民運人士遭到逮捕或酷刑對待。

西藏的名稱 

西藏最著名的中世紀中文名稱是土蕃(Tǔfān) 或吐蕃 (Tǔbō) 。 "土番" 這個名字在 7 世紀首次出現在漢字中,"吐蕃" 則出現在 10 世紀 (舊唐書,描述 608-609 年西藏國王南日松贊的使者到訪隋煬帝)。

美國藏學家艾略特·斯珀林(Elliot Sperling)主張恢復使用 "圖伯特" (Tubote) 一詞,以取代現時的名稱 "西藏" (Tibet),理由是 "圖伯特" 更清楚地包括整個青藏高原,而不僅限於 "西藏自治區"。

英文單詞 Tibet 或 Thibet 可以追溯到 18 世紀。 歷史語言學家普遍認為,“西藏” Tibet 一詞是從閃米特語 Ṭībat 或 Tūbātt(阿拉伯語:طيبة، توبات;希伯來語:טובּה, טובּת)借來的,其本身源自突厥語 Töbän),字面意思是 “高地”。

Tibetan Empire 西藏帝國 

公元780至790年代(唐代)西藏帝國領域的最大版圖  ( Map of the Tibetan Empire at its greatest extent between the 780s and the 790s CE )

統一西藏的歷史始於 Songtsen Gampo 松贊乾布(公元 604-650 年)的統治,他統一了Yarlung雅魯河流域的部分地區並建立了西藏帝國。 他還進行了許多改革,西藏權力迅速蔓延,建立了一個龐大而強大的帝國。 傳統認為,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尼泊爾公主Bhrikuti,她在西藏佛教的建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640年,他再娶了唐太宗的侄女文成公主。

在接下來的幾位西藏國王統治下,佛教成為國教,西藏勢力在中亞大片地區進一步增強,同時向中國領土進佔,甚至在763年末到達唐朝首都長安(今西安) 。然而,西藏對長安的佔領只持續了十五天,之後就被唐及其盟友Turkic Uyghur Khaganate 突厥維吾爾國擊敗。

Nanzhao南詔王國(雲南及周邊地區)從750年到794年,一直在西藏人的控制之下,其後他們背叛了他們的藏族領主,協助漢人嚴重擊敗了藏族人。

747 年,唐朝將軍高顯之意圖重新打開中亞 和 Kashmir 克什米爾之間的直接交通,削弱了西藏對該地區的控制。 到了 750 年,西藏人幾乎把他們所有的中亞財產都輸給了中國人。 然而,當高仙芝在怛羅斯之戰(751)中被阿拉伯人和魁魯克人擊敗,以及隨後被安祿山叛亂(755)的內戰之後,中國的影響力迅速下降,而西藏又恢復了其地區勢力。

在 780 年代至 790 年代的鼎盛時期,西藏帝國統治和控制從現代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緬甸、中國、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領土,達到了帝國的高峰。

公元 821-822 年,西藏與中國簽訂了和平條約。 拉薩大昭寺外的石柱上刻有該條約的藏漢雙語記載,包括兩國邊界的細節。 西藏作為一個中亞帝國一直持續到 9 世紀中葉,當時一場因繼承權出現的內戰導致西藏帝國的崩潰。

隨後的時期,在傳統上被稱為分裂時代,當時西藏的政治控制落入各地區的軍閥和部落之間,中央勢力沒有占主導地位。 1206 年,伊斯蘭軍從孟加拉入侵。

蒙古元朝,公元1294年

蒙古元朝通過 “大太監” 統治西藏,通常由喇嘛任命,並由位於北京的蒙古皇帝確認。 薩迦喇嘛則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作為該地區的政治權威,而 “大太監” 則掌握行政和軍事權。蒙古統治者對西藏的統治,是獨立於中國的主要省份,但如果薩迦喇嘛與 “大太監” 發生衝突,“大太監” 有權派遣中國軍隊進入西藏地區。

元朝對西藏的控制以明朝推翻元朝,和西藏起義反抗蒙古而告終。西藏起義後,Tai Situ Changchub Gyaltsen大司徒章秋堅贊建立了Phagmodrupa帕木竹巴王朝。

Phagmodrupa 帕摩竹巴王朝,Rinpungpa 仁蚌巴王朝,Tsangpa 倉巴王朝

1346年至1354年間,大司徒章秋堅贊推翻了薩迦喇嘛派,建立了帕摩竹巴王朝。 然而,過了80年後,朝廷內訌,以及各封地、政教派的強烈地方主義,導致了長期的內部衝突。

拉薩國: 五世達賴喇嘛統一了西藏的心臟地帶

五世達賴喇嘛(1617-1682)在長期的內戰中,擊敗了敵對的噶舉派和覺囊派,以及世俗統治者藏巴王后,統一了西藏中心地帶,由藏傳佛教格魯派控制。他的努力取得了成果,部分原因是他獲得 Khoshut Khanate 和碩特汗國的領袖 Güshi Khan固始汗的幫助。

由於作為霸主的固始汗基本上沒有參與西藏內政,五世達賴喇嘛和他的親信建立了一個自主的政府,歷史學家稱之為拉薩國。 這個西藏政權或政府也被稱為Ganden Phodrang甘丹頗章。

清朝

清朝對西藏的統治始於 1724 年當Amdo安多落入清朝控制之下。1728 年Kham康區的東部併入鄰近的中國省份。清政府派駐名為Amban的專員駐紮在拉薩。1750年,駐藏專員和大部分居住在拉薩的漢族和滿族人,在一場暴亂中被殺死,清軍迅速趕到,次年鎮壓了叛亂分子。

與前元朝一樣,清朝滿族人對西藏進行軍事和行政控制,同時也賦予其一定程度的政治自治權。清兵統帥公開處決了一批叛軍支持者,並恢復了達賴喇嘛作為統治者,但同時提升了駐藏專員的功能,包括更直接地參與西藏內政。與此同時,清朝採取措施,通過增加從僧侶階層中招募官員擔任關鍵職位,以製衡西藏傳統貴族的權力。

幾十年來,西藏一直保持和平,但在 1792 年,清朝乾隆皇帝派出一支龐大的中國軍隊進入西藏,將入侵的尼泊爾人趕出去。 這促使清朝又一次重組西藏政府,這一次是通過一項名為 “改善西藏政府的二十九條規定” 的書面計劃。 尼泊爾邊境附近地區亦由清軍駐守。

18世紀的不同階段,西藏受到不同程度的滿族控制。緊隨1792年的條例之後的幾年,是清朝派駐西藏專員權力的頂峰,但就並沒有試圖讓西藏成為中國的一個省份。

隨著清朝的衰弱,其對西藏的權威也逐漸衰落,到了19世紀中葉,其影響已經微乎其微。到 19 世紀後期,清朝對西藏的統治變得象徵性多於實制。

1774 年,蘇格蘭人喬治·博格 (George Bogle) 前往日喀則考察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前景。他的努力雖然基本上沒有成功,但在西藏和西方世界之間建立了永久的聯繫。

然而,在 19 世紀期間,外國列強與西藏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大英帝國正在將其在印度的領土擴展到喜馬拉雅山脈,而俄羅斯帝國也在中亞有同樣的計畫。

1904 年,部分出於對俄羅斯將其權力擴展到西藏的恐懼,英國派出一支遠征軍進入西藏。雖然這次遠征最初的目的只是為解決西藏和錫金之間的邊界爭端,但很快就變成了軍事入侵。

主要由印度士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迅速入侵並佔領了拉薩,十三世達賴喇嘛逃離拉薩前往蒙古。之後,遠征軍指揮,Sir Francis Younghusband 弗朗西斯·楊赫本爵士,代表英國和西藏人通過談判達成了一項協議,保證了英國在經濟上的巨大影響力,但就確保該地區仍處於中國的控制之下。

清朝駐當地大使公開否認該條約,而渴望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的英國政府卻在兩年後,就西藏問題與中國政府達成了一項新條約,以取代先前與西藏簽署的條約。

新條約下,英國同意不吞併或干涉西藏,以換取中國政府的賠償,而中國就同意不允許任何英國以外的國家干涉西藏的領土或內部管治。

1910年,清政府派出自己的軍隊在 Zhao Erfeng 趙爾豐的帶領下,以滿族人直接統治西藏,並在一份聖旨中廢除逃往了英屬印度的達賴喇嘛。 趙爾豐最終把西藏軍擊敗,並把達賴喇嘛的軍隊逐出。 他虐待平民和無視當地文化的粗暴行為令西藏人對滿族人充滿敵意。

1912年辛亥革命後,駐紮在西藏的清軍被解除武裝,並被押送出藏區。 西藏隨後於1913年宣布獨立,不承認隨後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 西藏拉薩政府控制了西康西部之後,西藏一直保持獨立,直到1951年昌都戰役後,西藏被中共佔領,並併入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9年藏人起義失敗後,西藏政府被中共廢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