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居香港人 vs. 本土香港人
美國《紐約時報》一篇評論文章指,中國共產黨長久以來將人民推向以經濟利益的角度看世界,令他們深信「自由不能當飯吃」、「以個人權利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中國模式。文中指很多中國人認為「香港人享有的那種個人權利--在傳媒、法庭和街上挑戰政府--將在中國導致混亂,讓人回到貧困和飢餓的時代」。
評論以「為甚麼許多中國人反對香港的抗議活動?」為題,作者指她所認識而受過教育、可在網上得知沒有被北京審查過的新聞的中國人,不少都認為示威者是在浪費時間,覺得他們應努力重建香港,認為「香港是曾經繁榮的燈塔,但現在正在失去光澤」。
她指中國人對香港的強硬態度,遠超政治宣傳的程度,反映中共推行的「中國模式」已經深入中國人的心,無論看香港還是中國,都只從經濟利益出發。文中提及很多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人都批評反送中示威,擔心最後就像1989年天安門事件一樣以暴力鎮壓終結,也有人認為示威者的憂慮是錯誤的。
由美國名牌大學畢業、可看到外國新聞的張姓女子(Cecilia Zhang,音譯)投身香港金融界4年,她稱不理解為何香港人持續上街,認為他們應該回家,「香港今年的經濟會很差,為甚麼要做一些沒有利益的事?你能得到甚麼呢?」而張女沒有從香港搬回內地的打算,「我想得到香港最好的東西,但我不會參與那些毫無意義的本地事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近日撰文,聲稱香港示威者得到外國勢力支持「亂港禍國」,得到不少贊同,也有讀者留言稱「香港離漁村不遠了」。幾年前在香港當研究生的趙皓陽亦有一篇熱門文章《香港這座城市還有救嗎?》,斷言「香港的年輕人真的不是壞--他們只是蠢而已」,認為香港受到西方價值觀的衝擊,普通民眾很容易被誤導。
評論指連精英分子也抱着這樣的態度,顯示香港和中國未來勢有更多衝突,也令人質疑中國的中產階級越來越多,他們最終會不會要求更多個人權利,從而迫使共產黨放寬對社會的控制,甚至實現民主化。
文中提到在八、九十年代中國人很嚮往香港,因為香港象徵他們希望中國未來將變成的模式。不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新興超級大國後,對香港的自由港口和言論自由模式失去興趣,許多人開始認為沒有中國大陸,香港不會如此富有:香港的摩天大樓與上海和深圳相比黯然失色;香港藝人學說普通話;香港零售商越來越依賴在奢侈品揮金如土的內地遊客。
評論寫道,「如今香港已成為許多內地人最擔心的東西--不穩定的來源。內地民眾看到的不是為了個人權利的鬥爭,他們看到的是忘恩負義的分裂分子和搗亂分子,他們相信共產黨最終會如願以償」。
不過文中也提及部份中國人已了解到這樣不是辦法,北京科技公司行政人員趙劍飛在社交網寫道,「大陸40年來只談經濟不談其他,所以基本上一切思考的假設都是人是經濟動物。展望未來,這個假設是行不通的,是時候醒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