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鏡泉(《經濟日報》影片截圖)
無辦法,今天真的要開個欄目,名正言順落井下石,因為,一個石鏡泉倒了,世上還有千千萬萬個石鏡泉(況且他將繼續擔任《經濟日報》專欄作家)。
話說初出茅廬之時,曾有幸/不幸在該集團工作,小薯一名當然無緣和「石 Sir」深談,但年輕總對一些看似「德高望重」的「前輩」有幻想,以為新聞室的高層個個都英明神武指點江山,但結果間或聽到他和一些較資深同事的傾談,內容陳舊無味不止,他獨有的口吃更令人吃不消。
但不要緊,畢竟他可是「投資專家」啊,對於理財致富總有點心得吧?結果跟他「有偈傾」的資深同事的評論如下:「佢講完聽下就算,唔好當真。」
另外兩件小事,一則,聽聞「石 Sir」在集團最重心的業務,是一檔叫「樂本健」的健康食品生意,當年經常有「賣唔出」的奇怪健康食品,免費派予員工,不過員工興趣缺缺。
另一件小事,是 2008 年金融海嘯,經濟日報集團瘋狂裁員,除了經濟環境不景外,最大原因是管理層炒輸「期紙」(編按:紙張期貨)損手,結果集團員工受罪。
那過了這麼多年,石鏡泉又發生了甚麼事?
第一,是多次被發現抄專欄,自己可以抄自己,將自己昨天的專欄一次,又可以抄其他人,將別人的文章加幾句又刊出。
第二,就是水喉通教仔了。
無妨想一想,一個香港有影響的傳媒集團,以投資專家自居的資深傳媒人高層,是甚麼水平、甚麼質素?
他的投資建議、專欄、公司投資,其實都不打緊,但他的政見和眼光,和手持文匯/大公的維園阿伯有何分別?開口閉口「外國勢力」、「搞亂香港」,比他年輕人「不懂珍惜」甚麼甚麼,和茶餐廳阿叔有何不同?
石鏡泉其實是近年常說的「廢老」典型,早年乘著香港經濟起飛捲了一筆錢,上了岸就有條件指點江山,自以為通曉天下,其實只是早出生幾十年適逢其會,毫不感恩自己生對了時代,又對沒他那份幸運的指指點點。
分別是,他是傳媒高層,旗下有兩份報章,五份雜誌。
分別是,石鏡泉倒了,傳媒高層當中,還有多少個石鏡泉?
很多。真的很多。
當然不是全部,但像「石 Sir」這樣的傳媒高層,可能才是主流。
為何這樣說?
又想一想,近日大家在街上、記者會中看到的記者是甚麼模樣,又再比對一下他們任職的機構的社論、專欄以至最終刊登/播出的報道,差異有多大?
那,到底在記者和報道之間,存在多少個石鏡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