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只許洲官放火] 李怡 (世道人生):小蒼蠅終變大象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117/20277008?_ga=2.97210717.359768447.1516272758-2147479130.1516272758
鄭若驊風暴,點只「僭建」咁簡單?傳媒挖出至少有三件事是潘鄭與林鄭要面對的。

一是鄭若驊說2008年買入這物業已經是現在這樣子,但據她向銀行申請貸款的文件顯示,並沒有僭建部份,因此她涉嫌提供虛假文件詐騙貸款。

二是物業的上手業主是在200711月以1,268萬元買入的,不到一年,鄭若驊在20089月以2,600萬元買入,而這時正值金融海嘯,香港樓價連續下跌,中原城市領先指數14周累積下跌9.69%。鄭若驊逆市以升幅超過一倍的「創區內呎價新高」買入,顯得不可思議。

媒體翻查地政總署高空拍攝圖片,2007年底物業天台僭建玻璃屋並不存在,到20087月才出現。鄭若驊於2008924日落訂,1023日完成交易。上手業主顯然在成交一兩個月前才大幅僭建以高價賣出。上手業主是否肯定買家不會要求拆卸僭建,又或者是應買家要求才僭建,立法會應傳召鄭若驊和上手業主解釋,倘她的理由可被公眾接受,也還自己一個清白。

三是林鄭批准鄭若驊上任後繼續處理6宗仲裁案件。這是政府從未有過的特例,案件是否會與鄭若驊的律政司司長職務存在利益或人際關係的糾葛,公眾難免有疑慮。大律師公會前主席陳景生表示,前律政司長袁國強亦曾任仲裁員,但在2012年上任前已辭去相關職務。林鄭這次是做壞規矩。

這三個問題,不是林鄭相信鄭若驊沒有刻意隱瞞,或北京相信她,立法會靠建制派護航,就可以拖過去。即使香港市民健忘或者無奈要硬食一個誠信成疑的律政司司長,她日後的工作也會步步維艱。

回顧十四年前的梁錦松偷步買車事件,事發第二天他就向特首董建華辭職。梁錦松是從千萬年薪的銀行高職轉去做財政司司長的。他應該不會為少付稅款貪這樣的小便宜而偷步買車。他後來說,他的確是沒有警覺這有違操守,自己知道是無心之失。但問題不是他自己覺得清白,而是他在這個職位上,公眾覺得怎樣。他的職務需要公眾相信自己,若不能使公眾相信,就缺乏公信力去履行職務,辭職是應有之義。

對高官及高級公務員要求「比白還要白」,對於沿用已久行之有效的規則不能有絲毫違反,這並非苛求,而是擔任這種處理眾人之事的公職的需要。因為尊重規則和得到公眾信任,才能夠有效執行公務。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在一本書中說:「100%堅守原則,要比98%來得容易。」所謂原則,是指誠信的原則,規矩的原則。當這原則在權力、金錢、情慾的誘惑甚而是壓迫之下,100%堅守,比較作小小的妥協、堅守98%容易。因為一次破例就會有下次,小蒼蠅終會變大象,規則逐漸消失於無形,政府誠信徹底崩壞。人民對政府每日「侮之」,是政府的災難,也是人民的災難。

100%堅守原則不破例,其實並不難,照規矩做,依本心做,沒有甚麼挺不過去。可惜,從董建華請求人大釋法開始,歷屆特首屈於強權,或為了便宜行事,原則、規矩、誠信步步後退,現在莫說堅守98%,恐怕50%的原則也守不住了。

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只許洲官放火] 陳沛敏 : 法 癲



 

星期三下午,傳來鄭若驊傍晚開記招的消息。按連日事態發展,大家相信她不會宣佈辭職,常理推測她應是經過幾天思量,終明白用「間屋買嗰時已經係咁」來忽悠公眾,大家沒可能收貨,反而弄巧反拙,任由僭建問題發酵成其能力問題甚至誠信問題,所以決定坦白交代拆彈。

誰知道,她再次出來解畫,仍沒有開誠佈公,而是用「太忙冇為意」來開脫。同事同日找到她當年親自簽署的按揭文件,當中清楚列明物業只有地下、一樓、二樓和天台,並沒有地庫。換言之,要不「買嗰時已經係咁」是大話,要不她一早知悉地庫是僭建,「太忙冇為意」是大話。

朋友看完鄭若驊的記招後則氣到不得了,倒不是氣其借口荒謬,氣其誠信成疑,反正這樣的事情香港還少嗎?只是勾起一段傷心往事。有一年他收到稅單後擱在一旁,過了幾個月,已過交稅期限,收到稅局來信催他交稅還要罰他數千元罰款。

他打電話向稅務主任求情,對方叫他到稅局一談,他以為有望獲得通融,誰知百忙中請假到稅局一行,對方聽完他「太忙冇為意」的解釋之後,沒有「包容」他做記者有幾忙,加入新聞行業這個長工時「熱廚房」有幾大犧牲,提醒他下次準時交稅之餘,罰款照舊。事後,他被老婆哦足一星期。

鄭若驊如何撐下去還看下回分解。但時代應該進步,當採訪僭建的吊雞車進化成無人機時,歷史卻不斷重覆。過去太多例子證明,一開始不盡不實試圖用語言偽術蒙混過關者,大話冚大話的結果是一發不可收拾,連當事人都無法承受。但在香港這個沒有民主制度的社會,當事人最後是否需要問責下台,不是取決於民意,而是看當事人的「政治意志」,還有更重要的是阿爺旨意。至於鄭若驊萬一下台繼任人選會否更恐怖,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不過,如果搞一個比賽,選舉過去一個多星期最匪夷所思的說詞,鄭若驊也棋逢敵手。我的心水候選名單包括警隊一哥盧偉聰。那天,他雙眼通紅地見記者,說佔中79日是警隊首次面對的複雜情況,工作壓力大;對朱經緯因為「執行職務」被控,「得到咁嘅結果」他極之難過,會全力支援。

吓?隨便用警棍打人是警察職務一部份?不要忘記,證明朱毆打市民屬實,是經監警會調查後多番堅持的結論;更不要忘記,朱經緯罪成是經過你警方(雖然是因為監警會的堅持)調查,然後律政司檢控的結果。原來警察壓力大就可以濫用武力,那作為市民是否應該擔心,二萬多個陀槍行beat的警察一旦承受不了壓力,會怎樣使用配槍呀?你說佔中香港史無前例,那六七暴動不是香港史無前例?當年船民營騷亂不是史無前例?史無前例就壓力大,壓力大就可以濫用武力,這樣的邏輯還不夠匪夷所思?

可能真的未夠。因為還有會員人數達二萬三千人的警察員佐級協會主席陳祖光。他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時,倡議政府修例豁免警員執行職務時的刑事責任。《南早》引述他說,司法機構人員沒有足夠專業知識去判斷警員使用的武力是否合適,建議當局修改《警隊條例》,保障警務人員毋須為正確執行上級命令的行為負上任何刑事責任。

我記得十多年前做過一單新聞,當年有十多家分店的食肆「沙嗲王」向警察提供優惠,只要「show pass」就有半價。警方在我們查詢後即發聲明,表示對優惠不知情,已即時勸喻食肆負責人停止優惠。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因為警察是擁有公權力的武裝人員,應該比一般人受到更多制約,現在他們卻要求豁免受到法律約束,不是匪夷所思到極點嗎?
法治依靠司法機構、律政司及執法部門維繫。連律政司之首和執法部門上上下下都如此,如果香港法治是一個人,就算未死,也肯定會癲。

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只許洲官放火】李怡 (世道人生):熱廚房的由來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116/20275664 


林鄭任發展局長時聲言要對付新界僭建,2012年特首選舉對付唐英年僭建又聲稱「不是補點錢就可以了事」

 

林鄭在立法會回答田北辰關於品格審查範圍的建議時說,「經過這次事件,這個『熱廚房』升溫了,往後還能否找到人給我做品格審查,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這不是說笑的,而是所有事都要作一個平衡,公眾知情權、私隱權要作一個平衡」。

她的真正意思是公眾的知情權應該讓路於高官的私隱權,也就是不要再挖高官私隱了,否則熱廚房升溫,誰還要做高官?

僭建是否一個人的私隱?僭建可以說通街都有,傳媒對普通市民家庭的僭建,根本不會關注和報道,因此普通市民僭建不涉社會知情權的問題。但林鄭任發展局長時聲言要雷厲風行對付新界僭建,2012年特首選舉對付唐英年僭建又聲稱「不是補點錢就可以了事」,最後更告上法庭,唐太被判罰十一萬元。有此先例,傳媒和市民就有理由要知道林鄭處理鄭若驊僭建是否持同一標準。潘太鄭若驊說08年買樓時僭建已存在,但她做銀行按揭時卻沒有把僭建物列入,涉嫌詐騙貸款。兩夫婦都有工程師背景卻說不知道樓宇有僭建,也令全港工程師咋舌。因此這不是僭建被揭發後即時處理就可以了事的問題,而是涉及誠信。傳媒和市民對高官誠信的知情權,凌駕高官私隱權,因為高官行使公權力,日常要處理同市民利益相關的事務。即使是與市民利益沒有直接關係的公眾人物,比如藝員,由於公眾的興趣所在,他們的私隱權也受到限制。十年前的淫照風波,已有很多討論。

是不是現在私隱不受尊重、熱廚房升溫了,於是高官難找人做呢?2005年時任特首辦主任的林煥光,被某周刊爆出他與密友同遊日本的緋聞,幾天後,他以「鑑於傳媒對其私人感情生活的報道」為由向特首董建華呈辭。林的緋聞可以說同他的公職無關,但他還是辭職了。因為港英時代對高級公務員的要求──其實是所有文明社會對高官的要求,是「比白還要白」(whiter than white)。原因是高官掌公權力,處理公務容易徇私,品格道德要求比社會其他職務要高。97後大致保持這個傳統,因此梁錦松被揭「偷步買車」後立即請辭

這個廉潔和誠信的傳統,自梁振英上台就被破壞了,僭建,UGL,行李門;再加縱容陳茂波囤地,重用張震遠、林奮強,莫說「比白還要白」,根本就是將貪腐國的官場歪風帶進香港。

香港沒有人才嗎?當然不是。假若去年特首選舉不是北京把「中央信任」凌駕香港民意,而是順應民意由曾俊華上台,相信任由他組班絕不會找不到高官人才。可是現在,由一個同西環「越行越埋」的人任特首,其下是囤地波、僭建驊,還有爆出同潘太老公關係密切的運房局長,紅底的教育副局長和民政局長……。自珍羽毛的社會政經人才,很容易就會想到王安石的名言:「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潔身自愛,免沾污穢。

中共國反貪雖然爆響口,但就是不敢讓所有官員的財產公開。林鄭同西環越行越埋,於是有知情權與私隱權平衡這種語言偽術。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只許洲官放火】鍾劍華 : 制度包庇權貴 社會難有包容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 制度包庇權貴 社會難有包容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180115/57710888 


鄭若驊僭建事件被傳媒不斷爆出新資料,建制中人只懂叫市民包容她

 

香港社會近年對立氣氛加劇,政治上也變得越來越壁壘分明,不同陣營間的包容能力也越來越低,社會普遍對當權者也越不信任。究其原因,主要都是因為當權集團越來越心胸狹窄,不能包容不同的意見,甚至要用盡其在不公平制度上得到優勢,不惜進一步破壞制度的公平性,從而令社會的對立及不包容惡化。

 

因此,當特首林鄭月娥及那些建制派人物不斷你一言我一語說希望社會能夠包容和體諒新任律政司長鄭若驊,反而令人覺得原本社會進步應該有的價值在不斷被權貴扭曲。他們越是這樣說,就越令人覺得過去20年當香港走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之後,社會的發展方向似在跟文明進步開玩笑。

所謂「包容」,首先應該是說,社會要對一些處於弱勢的、邊緣的、受到社會排擠的、在社會缺乏話語權的、觀點訴求或傾向跟社會主流不完全一致的人或群體,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體諒,多一點接受。

今天的香港,所講的「包容」卻是反其道而行,是擁有政治權勢的一班人,提出要求在權力天秤中處於弱勢的一般人包容他們。而他們所謂的「包容」,是要大家對不符身份的、違反社會期望的、甚至是破壞社會制度的作為不予追究。還要大家接受他們可以繼續身處高位,繼續霸佔體制上重要的崗位,繼續掌控權勢,好讓他們可以繼續為自己及其所代表的既得利益團體服務。

究竟是誰令香港社會越來越失去包容的精神?舉個例說,如果還對年輕人有一點點理解及包容,即使不能接受港獨訴求,是不是應先探討在主權移交之後的近20年,那些在國旗飄揚、國歌高奏的環境下成長的年輕世代,為甚麼會對社會及政治環境失望到要提出港獨?不但不嘗試理解及包容,還要扭曲公平參與的原則,任何人只要透露過一點點「港獨」意念,在立法會選舉提名過程中,便以完全沒有法理依據的所謂選舉確認書淘汰他們。

去年9月,各大專院校開課,校園展示明顯只是情緒表達的「支持港獨」標語,那些今天口口聲聲叫人包容的政治權貴,就要動員十大校長出聯署聲明,要強烈譴責,還要動用整個建制力量窮追猛打。

另一個例子,香港大部份市民都渴望有進一步的民主及更公平的制度,特區政府及擁有權勢的建制階層對這些主流的民意又何曾包容過?而且,還要反過來不斷透過各種不符合社會一貫做法的方式,或用盡法律上及制度上的權勢來打壓。對反東北撥款的示威者、對參與示威及佔領公民廣場的學生領袖、對部份民選議員,特區政府又何曾展示過包容?

要建立包容的社會,首先便是有權勢及政治權力的人,對無權無勢的人多一點包容。還要致力建立文明合理的制度,從而讓包容的價值有發展空間。因此,身處高位的人,首先便要以身作則,不能有丁點兒污點。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只許洲官放火】蘋論:鄭若驊,還要躲在「奶媽」身後到幾時?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115/20274517?_ga=2.19576504.1457306402.1516082496-1721831268.1516082496 

「奶媽」林鄭月娥 (右) 與 baby鄭若驊 (左)

自從那位人大法工委主任李飛發出「一言九鼎」的豪言壯語,一派我說是就是的氣燄後,香港官場立時受到感染,其中特首林鄭月娥「染病」最快最深,已禁不住一再擺出「我說了算」的姿態。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律政司司長鄭若驊的僭建風波。


自從「醜聞」被揭後,當中的謎團只有越來越多,公眾的質疑越來越大,支持二人的聲音則寥寥可數,甚至建制派也提不出甚麼有力的理由為「雙鄭」保駕護航。可是,林鄭月娥並沒有進一步解釋,也沒有要求鄭司長面向立法會及公眾澄清各項事實,只是堅持鄭司長沒有隱瞞也沒有誠信問題,可以繼續擔任司長,不用多加解釋。

更厲害的是,林鄭月娥原來還特事特批讓鄭司長上任後做幾項兼職,包括繼續處理手頭上的仲裁個案,在清華大學任教仲裁課程,並可擔任私人公司董事及大股東。她對這些「特批」同樣沒有多加解釋,只說是基於「實際及極特殊情況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至於是否有先例或有甚麼主要官員曾有類似安排,林鄭及特首辦一概沒有交代。像這樣一人信了算,一人說了算的氣燄,不但完全承襲了李飛「一言九鼎」的精神,甚至可說是青出於藍,「鼎上加鼎」! 

「一言九鼎」反映詞窮理屈

問題是,林鄭以「一言九鼎」方式力挺鄭司長過關只反映特區政府及鄭司長詞窮理屈,根本找不到足夠的理據為鄭司長圓謊。從已公開的資料看,鄭司長的大宅在她買入的時候已有僭建物存在,在她找銀行做按揭的時候那些從地牢到天台屋的僭建物也沒有消失,到她決定接受律政司司長任命時它們依然存在。換言之,從08年鄭司長購入的一刻大宅就已有僭建物存在(後來有沒有加建得待屋宇署調查後才能確定),說她近十年來對過千呎的僭建空間完全視而不見、完全無感覺實在有違常理,教人難以置信。

正因為難以置信,公眾才會期待特區政府及鄭司長多加解釋,多作澄清,誰知如此合理的要求只換來左一句「我相信事實如此」,右一句叫大家包容,然後就想匆匆了事。這樣想以一言堂作風代替合理解釋的做法除了詞窮理屈外還有別的可能嗎?

不但在向公眾解釋上「一言九鼎」,在主要官員任命制度上林鄭的倨傲同樣如是。政治問責官員從政治助理到司長人人都公務繁忙,出席會議、看文件、接觸公眾忙個不停,一天24小時也不夠用,連家庭也不易兼顧,更不要說當甚麼兼職了。律政司司長是僅次於特首以下的司長,身為整個政府的法律顧問,又得為大小案件的檢控決定負責,還得跟各地法律界人士交流,工作壓力及忙碌程度比局長及其他問責官員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使盡全力也未必能做好本份工作,更不要說兼職。 

申報制度非特首說了算

過去三任司長不管是梁愛詩、黃仁龍還是袁國強任上都全力以赴,從沒聽聞他們有甚麼兼職,林鄭月娥為甚麼可以容許鄭司長在任期間繼續兼職,難道她認為現在的律政司司長工作比以前清閒,又或是鄭司長能力比前幾任司長高幾班,半力就可以做好繁重的律政工作?

最要不得的是林鄭及鄭司長完全沒有交代兼職跟她在律政司的工作有沒有利益及角色衝突,有沒有損害公眾利益,一切只憑林鄭一人說相信就了事,實在兒戲之極。要知道主要官員、高級公務員都有清楚的指引、守則申報利益,防止利益衝突的情況。這樣的制度有規有矩,絕不是由特首一人說了算,也不能只靠特首一人相信就算沒事。要是開了這樣的先例,那整套利益申報、避嫌制度乾脆取消就好了,只由特首一人說符合或不符合規定就好了!可是,市民能容忍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受人任意破壞嗎?市民能接受林鄭把法治變成人治嗎?答案當然是「不」!

其實在鄭司長的僭建醜聞問題上,市民已非常包容,大家要求的只是鄭司長好好跟立法會及公眾解釋清楚僭建事件始末,當中有沒有知法犯法的問題。這樣的動作也不做,只想躲在林鄭的「一言堂」後面,怎麼還有臉叫市民包容。難道市民連知道真相的權利也不配有嗎?

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只許洲官放火】與夫孖屋9處僭建,特首林鄭月娥:『她無隱瞞,仍是非常理想司長』


新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與夫孖屋9處僭建,屋宇署調查揭起多1,500呎,特區首長林鄭月娥她無隱瞞,仍是非常理想司長




新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及其丈夫潘樂陶名下兩間獨立屋被傳媒踢爆僭建後多日,屋宇署昨終於入屋視察,證實兩屋共有9處僭建。除了僭建的簷篷,兩屋的天台屋、地庫、外牆擴展和水池共7處僭建物,合共新增逾1,500呎,多於一間獨立屋本身的樓面面積。不過特首林鄭月娥堅稱鄭若驊無隱瞞事件,指鄭放棄私人執業加入政府已是犧牲,鄭仍然是她心目中非常理想的律政司司長人選。……..

新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    曾任建築物條例審裁主席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111/20270879
鄭若驊及其夫的兩間獨立屋被證實有9處僭建。她於20002006年曾任《建築物條例》上訴審裁團主席,負責處理包括僭建等上訴個案。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質疑,鄭曾任小組主席,亦是大律師和土木工程師,難說服公眾她不清楚家中有僭建。


稱買樓時已有,呈銀行資料無提地庫,按揭文件揭鄭若驊講大話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111/20270867
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昨晚繼續否認早知僭建問題



新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擁有的屯門海詩別墅4號獨立屋有多處僭建,她辯稱對僭建「警覺性不足」,一直未發現家中有僭建物。不過《蘋果》翻查鄭若驊2008年購入單位時簽訂的按揭文件及樓契,發現當中清楚列明獨立屋只有地下、一樓、二樓和天台,並無任何地庫,而兩份文件均由鄭若驊本人親自簽署。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文件足證鄭早知物業原狀,並在買賣時已知悉地庫是僭建;鄭截稿前未有回覆。

【新任律政司】法律界形容鄭:野心大

 資深大律師鄭若驊盛傳已獲北京同意接替袁國強出任律政司司長,由於鄭長期從事仲裁及調解工作,不少政界及法律界人士對她的處事手法、政治取態認識不深,難以猜測她出任律政司司長後會對北京唯命是從,還是敢於頂住中央壓力、捍衞香港法治?但有法律界元老級人物稱對鄭的表現不大樂觀,擔心她出任律政司司長後面對敏感法律爭議,表現可能較袁國強更差。

該名法律界元老級人物本身不認識鄭若驊,但有次遇到一名與鄭相熟的法律界中人,問及鄭是怎樣的人,獲告知鄭雖然專做仲裁及調解工作,但野心很大,並不滿足於香港這個小地方,而是放眼中國,希望為中國「貢獻」,「佢唔係只睇做律政司司長,而係想喺中國搵到個位做」。

「只怕佢仲差過袁國強」
事實上鄭若驊任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主席時,曾在該中心與中國國際法學會合辦的一個解決海洋爭端國際法研討會上,發言批評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就南海爭議的裁決,當中引用大量先例及法律條文,駁斥海牙國際仲裁法庭裁決不公,以及北京拒執行裁決有理,據知鄭發言頗受北京看重,認為鄭對法律仲裁的專業知識,對未來中國發展相當有用。
 
此外,有法律界中人稱,與袁國強相比,鄭立場同樣保守,但與袁國強不同的是,「Rimsky(袁)如果聽到唔同法律觀點,佢會話等佢返去諗諗先,當然佢好多時諗完都唔聽;但係鄭若驊好多時會堅持己見,連返去諗諗先都冇」,所以該名法律界元老級人物擔心,由一名對北京有所求之餘,還要如此堅持己見的人做律政司司長,怎可能敢於頂住北京壓力?「只怕佢仲差過袁國強」。



兩物業值三千萬 曾被偷千萬首飾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71222/20252118

 鄭若驊透過私人公司,以2,600萬元購入屯門海詩花園獨立屋(箭嘴示)



盛傳接任律政司司長的資深大律師鄭若驊行事低調,名下無物業,惟透過兩間私人公司持有沙田及深井兩個物業,現時價值估計逾3,000萬元,其中位於深井的獨立屋去年聖誕夜遭爆竊,失去千萬元首飾。律政司司長一職月薪逾34萬,若鄭接任,將獲分配位於港島山頂施勳道的官邸連同家務員。


今年7月林鄭新班子上場,所有政治委任官員加薪12%,若鄭接任律政司司長,月薪將達346,600元,並獲分配山頂施勳道的律政司司長官邸連家務員、非實報實銷的酬酢津貼、每年22天年假,以及在港可獲提供一輛汽車連司機等福利。查冊發現,鄭若驊現時任5間公司董事,包括兩間擔保公司,金融糾紛調解中心及亞洲國際法律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3間私人公司,包括柏星發展有限公司、維欣投資有限公司及Super Alliance Company Limited


外界對鄭若驊家庭狀況所知不多,她名下無物業,柏星及維欣均為一元股本成立的私人公司,鄭是該兩間公司的唯一股東及董事,各持有一個物業,包括維欣於2006年以595萬元購入一個沙田駿景園單位;柏星於2008年以2,600萬元購入屯門海詩花園一幢獨立屋,同時為鄭住址,去年聖誕夜遭爆竊,據當時報道指,鄭失去一批首飾及手錶,總值介乎500萬至1,000萬元。
據了解,兩個物業現時市價合共逾3,000萬元。Super Alliance則有兩名股東,鄭若驊持股75%,另外25%由鄭若蓮持有;鄭若驊分別擔任公司董事及秘書,另外一名港人鄭景瑜同為董事。Super Alliance曾於1993年以603萬元購入跑馬地樂陶苑一單位,並於2009年以1,160萬售出,轉手賺557萬。民主進步會計師發言人李淑儀認為,鄭若驊透過兩間公司持有物業做法十分常見,而兩間公司的唯一董事及股東均為鄭,而非無法查閱身份的離岸公司,估計是為了方便處理,「唔使吓吓要佢自己去搞,畀個公司印叫秘書代勞就得」。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雙面間諜】《紐時》踢爆前CIA港男,包庇華貪官走私香煙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china/realtime/article/20180119/57726405
居於香港的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前主任李振成,被懷疑是雙面間諜在美國遭逮捕一事,又爆出新料。

據《紐約時報》引述消息人士指,李振成任職國際拍賣行佳士得保安主管前,曾在日本煙草國際公司(JTI)工作,公司懷疑他與中國貪官過從甚密,並放過走私香煙商人。而他在香港曾與一名前警員,開設調查公司。本報致電日本煙草國際公司在香港的辦公室,沒人接聽,只接駁到電話錄音。

報道引述一名曾與李振成在日本煙草國際公司工作過的舊同事指,李振成當年是因被該公司指為行為不檢而遭解僱。李振成2007年離開CIA後,受僱於日本煙草國際公司,並加入該公司打擊私煙及假煙活動的調查小組。

李振成在日本煙草產業公司工作一年多,便因被該公司高層懷疑曾向中國貪官洩露該公司調查有關私煙及假煙的機密。不少李振華獲悉的案件,均突然「斷線」告吹,高層開始不再向他透露有關調查進展。之後,李振成便遭解僱。直至2009年,有中國官員向日本煙草國際公司作出警告,指李振成曾與中國情報部門人員謊稱,自己在香港工作的調查小組,是替CIA工作。該公司高層認為事態嚴重,遂知會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有關李振成在與中國人員的一些可疑接觸。
報道又指,李振成隨後為了替他開設的新公司找生意,竟在中國情報官員陪同下,出席內地一個煙草業會議,並由對方介紹給與會者認識。隨後,會上有人將消息轉告日本煙草國際公司。


中共還擊 官媒發文揶揄 隨後下架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119/20279248
香港居民李振成被指受中國策反,將秘密情報爆給中國。《環球時報》前晚曾發〈前CIA特工蠢得隨身攜帶罪證,誰信?〉評論文章還擊,指「前CIA人員為何這麼笨,把自己的叛國證據簿就這麼放在行李包裏拎來拎去」,又認為「如果他真被北京收買,那不是後者的錯,而是CIA用人智商情商都太低!」這篇文章刊載不久,隨即下架,之後再無發其他評論。

中國外交部前日下午稱不了解事件,《環時》同日晚卻發評論指美國報道充滿美國式想像,嘲諷「可能是諜片看多了」,同時又揶揄該名前特工「為何這麼笨,把自己的叛國證據簿就這麼放在行李包裏拎來拎去!在CIA的大陸線人網絡遭破壞後,他竟然毫無自己可能被懷疑的警覺,不知道毀掉罪證。如果他真的被北京方面收買了,那不是後者的錯,而是CIA用的人智商情商都太低了」。

評論強調,中國不是為情報便肆無忌憚的國家,不認為搜集情報後可以凌駕外交大局。報道指中國不會將海外華人發展成情報線人,開展「人民戰爭」,認為外媒所指「不顧規矩甚麼都敢幹的中國,決非真實的中國」,只是美國媒體營造的假象。

不過,《紐時》在去年有報道指,自2010年開始,CIA獲得的中國情報持續減少,而且更有線人無故失蹤,估計有最少12CIA線人被中國殺害或囚禁,其中一人更在政府大樓內、當着同事面前槍決,震懾美國。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何志平被捕】成中國外交挫折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71122/20222005
葉簡明(右)曾攜妻子吳麗瓊訪美,與聯合國大會前主席耶雷米奇(左)合照 

有親中人士指本身為眼科醫生的何志平,竟出任中華能源基金會的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背後涉及北京利用可信任的人,在海外代為收購敏感天然資源,當中又牽涉北京一帶一路戰略,以及中美在非洲的政治角力。
 
非洲變中美角力場
該親中人士解釋,內地「地大物不博」,六成石油都依賴入口,加上中東不少國家背後勢力是美國,內地近年才要積極推廣一帶一路,並瞄準非洲為石油等戰略資源的投資重地,繼而令非洲成為中美角力的地方。
 
而中華能源基金會這類組織屬半官方組織,「係打住民間旗號,為中石化、中海油去傾油田收購」,由於中石化等屬央企,以央企出面商討收購較為敏感,所以內地會透過何志平一類「白手套」去進行,尤其何今次能夠「用真金白銀去做,通常都同國企有密初關係」,但如今何出事,該親中人士相信何不會輕易揭露背後勢力。
 
不過該親中人士亦指,今次何志平被捕不單止影響背後中國與乍得、烏干達的石油交易,更可能打窒北京與其他非洲國家的石油交易,因近年非洲有些國家積極反貪,國內的反對勢力將來可能更關注這類事情,令當權者不敢貿然再行動,特別是中國近年倡議一帶一路戰略,今次事件也可算是中國公共外交的一次挫折。
中華能源基金會大起底!「大水喉」有統戰部掩護

何志平卸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後,近年投入「國民外交工作」,他擔任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的中華能源基金會(CEFC Hong Kong Non-Governmental Fund Committee ,該基金會在官網介紹為「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主席為葉簡明。現年40歲的葉簡明來頭絕不簡單,他為中國「紅三代」,在港開設智庫宣傳中國主權,被指是中共進行政治統戰的掩護單位。
 
前加拿大安全情報局分析師科爾(Michael Cole)去年在《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發表文章,爆出中共利用智庫等掩護單位對台灣進行統戰,當中就提到中國能源基金委員會。文章寫到,中共對台政治戰主要由軍中總政治部下設的聯絡部負責,葉簡明於20032005年曾在與中共總政聯絡部有關聯的「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出任副秘書長。
 
葉簡明的背景相當神秘,有報道指其家族為紅色家族,但不是「嶺南葉」葉劍英,而是「福建葉」,有傳其父親名叫葉小崎,屬於高幹但不出名,爺爺叫葉飛,則是中共前海軍總司令。但記者翻查葉飛的鄉下在福建南面的南安,而葉簡明的鄉下在福建北面的浦城,故葉簡明應該不是葉飛的孫子。《財富》(Fortune)曾提到葉簡明進入石油業,有賴於震驚全國的賴昌星遠華案。葉簡明因遠華案拍賣廈門華船擁有的中國石油貿易牌照,而獲得這間公司,並以此為起點創立「中國華信」,就是中華能源基金會背後的「大水喉」。
 
中國華信的基礎業務就是在中石化等中國國有能源巨頭,與海外石油公司之間進行交易,比如從哈薩克收購石油,回國後轉售給中石油;或者向法國出售汽油,以及收購俄羅斯油田等。因為民營公司沒有在中國直接銷售石油的權利,華信一直與各大央企均有交易。
 
中國華信2014年以336億美元(約2,625億港元)的營業額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349位,2015年再以418億美元(約3,265億港元)進入世界500強第229位。更特別的是,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並非國企,而是「集體制民營企業」,這就使這家公司更顯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