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日的雨傘運動為香港帶來甚麼?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自然有不同結論,與其糾纏於其成敗功過,不如看看香港現時的政治、司法、社會環境,再去看看有甚麼需要改變、如何去改變。有人把一年來香港社會分化加劇、執法司法公信力急降、北京加快一國步伐,歸咎於雨傘運動,且不說此論如何顛倒因果黑白,只問一句,面對中共的強權政治,沒有抗爭就會有真普選嗎?沒有真普選、沒有民主,就可扭轉這種局勢嗎?
雨傘運動從一開始就至少被扣上三頂帽子:阻礙落實普選、衝擊法治、破壞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和營商環境。一年過後,再來看看真實情況。其一,梁振英政府提出的偽普選方案在立法會以28票反對、8票贊成被否決,親共議員先演出「等埋發叔」鬧劇,再爆出WhatsApp群組短訊醜聞。由於阿爺不究責,親共議員雖有齟齬,但未出現分裂、退黨。反而,在中共拉攏下,泛民出現分化、退黨。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雨傘運動的震撼,泛民能否確保有足夠的否決票?
沒民主不會有法治
其二,雨傘運動期間及其後,警方執法及部份法庭判決引起爭議。法治評分創新低,關鍵不在於輿論的質疑,而在於行政的干預。值得深思的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包致金近日表示,應改變過去認為本港沒有民主也可以享有法治的看法,市民應意識到沒有民主的情況下,本港只有「類法治」。
其三,所謂佔中令香港損失3500億元早已成笑話,而最新公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顯示,香港繼續保持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僅次於倫敦及紐約,營商環境排名更有所改善。尤令人關注的是,報告引述一名在港投資銀行家表示,中國過份干預香港日常運作引發的憂慮,已令香港的聲譽受損。
由此可見,強加給雨傘運動的罪名只是莫須有,而香港現時面對的政治、司法、社會環境還惡劣過一年前。參與雨傘運動人士受到的抹黑、打壓從未間斷,梁振英未在市民的怒吼中下台,曾主動表示將收聲的張曉明又跳出來宣稱特首地位超然於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之上,陳佐洱也來香港叫囂要依法去殖民化。沒有真普選、沒有民主,香港的管治權將直接落入西環和北京手中,香港的法治、營商環境終將受到破壞,香港的貧富分化、社會分化將越趨劇烈。
要評價雨傘運動,有兩句話值得引用:一是「不以成敗論英雄」,就爭取2017年實現真普選而言,雨傘運動失敗了,但就否決偽普選方案而言,雨傘運動是成功的。但無論成敗,港人追求真普選的勇氣與中共、梁振英的醜惡都展示世人眼前,在香港史冊上留下濃濃一筆。
坐等不會有真普選
二是「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中共不會放棄一黨專政,只會強化其強權政治,港人再坐等十年、二十年也不會享有真普選。雖然未來的抗爭可能同第一波雨傘運動一樣難於取得理想效果,但沒有抗爭就沒有未來,殊無異義,正如一年前香港大專院校的罷課宣言所發出的錚錚誓言:「希望在於人民,改變始於抗爭。」
要思考的是,抗爭的長遠目標、短期目標是甚麼?抗爭的策略、方式是甚麼?網絡、街頭、議會的多重抗爭如何結合?泛民領袖、民運領袖、學運領袖有責任帶動市民去思考、去探索,一是要給市民一個目標以提振抗爭信心,同時要讓市民明白,真普選道路之漫長崎嶇。二是不要陷於無謂的本土派的是與非、溫和派與激進派之爭,既不要幻想本土派自動消聲就會感動中共,也不要幻想激進反對中港融合就會讓中共讓步,面對強權的獨裁政府,惟有各師各法去抗爭,進而形成合力,才有開花結果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