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世界經濟是面臨通脹,還是衰退﹖


世界經濟正在邁向衰退還是通脹﹖很多學者專家都在這個問題上進行激烈辯論。

衰退的理據 

支持衰退論調的一方認為全球的債務已經到了極高的水平。不論是國家,企業,銀行,或個人,欠債的程度已到了不可能償還的地步。過去數十年間,大家都瘋狂地借錢,以為永恆的溫和通脹最終會把積累的債務不斷的降低,所謂以通脹取代還債。但是,事與人違,這個一廂情願的美夢突然被破裂。大家終於醒覺到,原來不單只物體,人為的經濟環境亦受到大自然地心吸力的制抓。所謂爬得高跌得重,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既然債務到了要償還的時候,但是各人又沒有能力償還,就唯有不還好了。讓各項債務消失的辦法就是宣佈破產,從頭再來,把全部債權一筆勾銷。在這個情景之下就會出現通貨的收縮,而購買力的收縮之下,經濟活動也收縮,導致衰退的局面。要經過一段時日,等到大家再次積累足夠的資金,經濟才可以有復甦的機會。
 
通脹的理據

支持相反論調的一方,即是認為世界經濟會面臨通脹的人,他們的理據就是各國的政府和中央銀行都不願意看到世界經濟陷入衰退,所以大量放寬信貸,進行貨幣量化寬鬆政策(俗稱印銀紙),積極干預,直接入市托高各項資產的價值,來抵消通縮製成的資產貶值局面。既然法定貨幣是屬於政府的,那麼政府要發放什麼數量的貨幣都沒有問題。在法定貨幣的環境之下,通縮(貨幣短缺,購買力下降)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貨幣多發了,鈔票多印了,就必然帶來物價上賬的後果,因為銀紙多了,購買力就相對下降。

真假財富與真假經濟

奇怪的是,以上兩個相反的論調都好像是有道理,雙方都有合理的理據。其實如果我們清楚了解Steve Saville上一篇文章 (節儉悖論 The Paradox of Thrift) 的內容,就不難解析這個表面的矛盾吧。因為雙方分析的都不是同一個經濟環境,而是兩個不同的事實。

法定貨幣與真正的財富是兩回事,依靠債務和信貸的經濟增長,與靠著積蓄增長的經濟,亦是兩回事。實體經濟收縮是由於消費者的積蓄(真正財富)下降。所以政府更大的量化寬鬆亦不能對實體經濟起什麼作用。實體經濟是需要實際資金,真正的財富資本的。政府多發出的只是憑空的紙上財富,所能做到的只是用來推高現有的物價,不能推動生產,不能產生新財富。

滯脹 Stagflation

因此我們預計將會出現的是通脹和衰退的混合體,即是 滯脹”(Stagflation)與實體經濟相關的會經歷收縮,例如就業機會,工資,儲蓄。受惠於貨幣量化寬鬆的就會經歷價格上脹,例如糧食等的必須品。相反,受到實體經濟收縮的影響(公司業績差,個人收入和消費力下降),非必須性的消費品的價格會下跌。股票和房地產的價格初期會上昇,但會續漸受到實體衰退的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