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n Votes Against Global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Latest National Election (2025-07-23)
日本在最新全國大選中投票反對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主義
https://www.zerohedge.com/geopolitical/japan-votes-against-globalism-and-multiculturalism-latest-national-election
日本長期執政的聯合政黨在上週的全國大選中遭遇慘敗,敗給了(讓日本再次偉大)的「日本人優先」黨的崛起。 這個民粹主義政黨在參議院獲得了足夠的席位,從而取代了目前親全球主義的自由民主黨。
“日本人優先”,又稱 “參政黨” (Sanseito) 是由神谷宗幣(Sohei Kamiya)在全日本受到疫情封鎖措施最嚴厲的時期,通過網絡組織發起的,旨在傳遞反全球化,和反抗強制多元文化主義的信息。 “參政黨”目前控制著參議院的 15 個席位和眾議院的 3 個席位,因此在未來的立法決策中,不可能被忽視。
西方媒體對“參政黨”的發起人(神谷宗幣)進行攻擊,將其妖魔化為危險分子。路透社將該黨描述為“邊緣極右翼”,並指出:
該黨通過向日本人警告關於移民的“悄無聲息的入侵”,並承諾減稅和增加福利支出,獲得了支持。該黨誕生於新冠疫情期間,在YouTube上傳播有關疫苗接種和全球精英集團的"陰謀論",並憑藉「日本人優先」的口號打入主流政壇。
由於日本多年來拒絕接受西方輸出的 "進步意識形態"(Wokism),日本一直被西方左翼人士指控為「法西斯國家」。
在新冠疫情期間,日本媒體也採取了全球主義的議程,無條件支持新冠封鎖、強制接種疫苗等措施,從未挑戰這些措施是否有客觀的科學理據。現在,日本大眾似乎逐漸看透了這些宣傳和謊言。
幾個世紀以來,日本一直保持著(homogeneous culture)同質的單一文化,對移民和外國影響有著嚴格的限制。 他們的社會高度重視秩序和相互尊重,他們的城市是世界上最乾淨、保持得最好。
然而,隨著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及其影響力的喪失,聯合政府已逐漸被迫接受來自西方的多元文化主義。
過去幾年,全球主義政治人物一直呼籲更開放的移民標準,認為日本的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化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勞動力。 與西方發生的情況類似,許多來到日本的移民都屬於第三世界的最劣等群組的,他們絕少尊重日本的風俗和規則。
日本公眾已經受到多元文化主義的影響,犯罪事件激增,新移民破壞街道、地鐵和社區。移民拒絕融入本地文化,並很快給這個原本平和有秩序的國家帶來了很多麻煩。
"日本人優先"運動認為,由於開放邊界和多元文化主義,歐洲將遭受全面破壞,日本應該引以為鑒,不要效法歐洲的例子。 相反,日本應該效仿美國保守派,大規模驅逐外族人,並刺激日本本土人口成長。
強調大量引進移民是解決勞動力下降問題的唯一方法,這種觀點是全球主義者廣泛宣揚的謬論,他們試圖消滅民族文化和國界,利用大規模移民作為武器,破壞同質社會的穩定性。
“日本人優先”: 反移民政黨的成功震動日本政壇 (2025-07-22)
https://www.rfi.fr/tw/%E5%9C%8B%E9%9A%9B/20250722-%E6%97%A5%E6%9C%AC%E4%BA%BA%E5%84%AA%E5%85%88-%E5%8F%8D%E7%A7%BB%E6%B0%91%E6%94%BF%E9%BB%A8%E7%9A%84%E6%88%90%E5%8A%9F%E9%9C%87%E5%8B%95%E6%97%A5%E6%9C%AC%E6%94%BF%E5%A3%87
日本選舉|參政黨異軍突起主打「日本人優先」反移民
日本參政黨(Sanseito)在本次參議院選舉中取得突破,贏得了14個席位,加上之前1席,這個反移民政黨在參議院控制了15個席位,撼動了日本的傳統政黨。
日本參政黨成立於5年前,宗旨是“日本人優先”,該黨對“移民”和“精英”的譴責,以及反“全球主義”的言論,與西方民粹主義運動相呼應,在日本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
參政黨的政綱受到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以及德國選項黨(AfD)和英國改革黨的啟發。
又有中國遊客踢奈良鹿日民怒嗆「滾回去」(2024年9月1日)
https://tw.news.yahoo.com/%E5%8F%88%E6%9C%89%E4%B8%AD%E5%9C%8B%E9%81%8A%E5%AE%A2%E8%B8%A2%E5%A5%88%E8%89%AF%E9%B9%BF-%E6%97%A5%E6%B0%91%E6%80%92%E5%97%86-%E6%BB%BE%E5%9B%9E%E5%8E%BB-042007807.html
▲日本奈良先前傳出當地的奈良鹿遭到中國遊客攻擊的事件,沉寂一段時間後,近來又爆出類似案例。(圖/美聯社/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