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蘋論︰市民唯一相信的,就是梁政府不可信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219/19418423

有權用到盡,欺人太甚的政府,當權者不得其所

網絡23條在立法會審議了兩日半,結果連一個中止待續的議案都未表決,議案也沒有二讀,就因59次要求點人數,而要擱置三周再議了。點人數是民主派的另一種拉布手段。立法會本來是為審議和訂立法案而設的,現在變成了虛耗時間而無建樹地開會。而會場內外,民主派也相互攻訐,反網絡23條的集會人士更殺錯良民包圍在草案委員會出席及發言最多之一的毛孟靜。這種亂象,使人感覺立法會已不是辨明是非而是拖垮運作的議會,而捍衞網絡自由的市民也似乎群龍無首。但孰令致之?

田北俊一語中的
筆者認為有兩段話頗能反映當前的香港政治生態。

一是田北俊對於政府呼籲議員先讓草案通過,再就內容作檢討和作出修訂的回應。他問:為甚麼就不能把特首納入《防止賄賂條例》適用範圍先立法,「做住先」呢?這真是一語中的,把當前香港政治問題的癥結講出來了。

立法會審議的許多法案和撥款,不但社會缺乏了解,在議會更有極大爭議,但政府倚仗議會中建制派的多數暴力,一味要議員袋住先、過咗先,表示法案通過後可以再檢討。政改方案如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追加撥款也如是。

為甚麼不能袋住先、過咗先?田北俊的話點出要害,就是市民對梁政權不信任。如果是港英時代,甚至董、曾時代,這種不信任感都不會那麼強烈而普遍。三年前,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領導的檢討委員會已建議,規管特首的要求要與公務員看齊。蹉跎三年而沒有立法把特首納入《防止賄賂條例》適用範圍,不能不使人懷疑同梁振英涉嫌收取澳洲企業UGL5,000萬港元事件有關,沒有立法廉署就不能調查特首。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梁特其身不正,是梁政權失去市民信任的癥結。

這種不信任延伸到政改和高鐵。政改讓人懷疑梁特要把中共的「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引進香港,高鐵追加撥款讓人懷疑梁特的最終目的是要藉高鐵實現一地兩檢,而向中共奉上香港的司法管轄權。「民無信不立」,當失去了市民的信任,那麼政府即使是做好事、說真話,人民也當你是做壞事、說假話矣。 

民主派後知後覺
另一段話是民主黨黃碧雲說的,她解釋民主黨早前表示不會就網絡23條拉布,但其後就以「點人數」方式拉布,是因為當初認為修訂後的條例比2006年版本有進步,但聽取更多意見後,知道外界對政治有很大擔憂、對政府不信任程度很高,故支持中止待續,原則上不反對拉布了。

這段話顯示不少泛民議員對市民反應後知後覺,在草案委員會開始審議時,個別民主派議員常常不出席甚至退出委員會。但隨着政府藉議會多數暴力「夾硬嚟」的傾向越來越明顯,隨着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程度不斷升高,即使修訂後的條例有進步,也趕不上市民不信任程度的「進步」了。民主黨早前表示拒絕拉布,以及泛民沒有積極提出對草案的修訂,使反對網絡23條的市民對泛民也有了不信任感。這是造成民主派在議會相互攻訐,以及被集會人士包圍的原因。也就是說,追不上市民對梁政權的不信任感,是泛民主派得不到信任的政治生態。

現在市民似乎已經對一切都不相信了。他們唯一相信的事,就是梁政府不可信。

然而,儘管有民主派過去犯過許多錯,儘管早前他們對網絡23條的認知和敏感度不足,對市民的政治憂慮後知後覺,今天仍須承認他們是反對網絡23條的一股力量。在現時體制下,民主派在議會是少數,但不斷點人數和就有限的修訂積極發言,仍有可能把網絡23條的審議拖到財政預算和施政報告之後。有較長時間的社會討論,應有利於動員更多市民起來反對。
在《南早》被收購、主流媒體全面染紅的情勢下,保護網絡媒體可以繼續自由發聲,比甚麼都重要。沒有網絡自由,沒有言論自由,香港就沒有了創意。而自由創意,對於缺乏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香港,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唯一發展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