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學生在六四遊行呼籲市民繼續為民主發聲
26年過去,今日教導六四歷史的老師,逐漸由未經歷六四的老師接棒。90後通識老師陳先生直言教六四時少一份民族情感,「你好難喺冇回憶底下講感情,嗰班人真係冇回憶,我自己都係1989年後出世,你要我對件事有好強情感,本身係扭曲情感呢樣嘢」。他的六四課堂少了老一輩的兩行熱淚,更注重分析六四對香港和中國民主發展的影響。
陳Sir於1990年出生,首次去六四集會是2008年,首個印象是「點解咁多人籌款、集會好慢、大台講嘢聽唔清楚」。近3年他沒有去六四集會,覺得太儀式化,由上而下的模式忽略參與者。
他的教席屬合約制,故不敢露面接受訪問,但執教鞭3年間,仍與學生討論六四最新議題,例如學聯不出席六四集會,「我最基本底線係呢日你要思考吓六四呢件事,思考呢件事同你身處香港嘅關係,已經好足夠」。
平反六四非優先議題
期望低,因為坐在課室的新一代是千禧後,對六四的包袱更少,某次六四論壇參加老師比學生多,學生僅兩成人去集會,他反問:「我哋仲執迷只要講學生就會聽?」他認為六四對上一代是全城回憶,但新一代沒有經歷過,會質問有何關心意義。
他指學生對平反六四沒有上一代的執念,學生纏着老師激辯的是雨傘運動去向,「你叫佢哋好似李卓人、華叔咁行上前線,年年講平反六四?佢會覺得平反到就平,但係咪作首要爭取或者好優先議題?我諗唔好講學生,我哋呢代人會有幾認真?」
很多學生參與雨傘運動,他覺得已植根了民主理念,「佔中新世代係好明確一代人。有幾多人對政黨、中央政府、港府同警察唔認識呢?我諗係絕無僅有。」維園燭光燃點26年,他認為新一代看六四的中國情懷漸褪,雨傘運動成新的集體回憶,「係屬於我哋呢代嘅集體回憶,然後我哋呢代又會好熱心分享番畀下一代知,但希望到時唔會有另一個運動發生,真係有真普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