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一再有前線醫護人員因病人數目太多及病房逼爆,希望政府檢視內地每天150個單程證名額政策時,特首林鄭月娥幾乎想也不想就拒絕,只叫醫護人員及市民忍耐及包容。當住在不同地區市民因人口密度越來越高,居住、生活空間越來越窄而怨聲載道,要求特首及特區政府正視單程證名額帶來的人口壓力時,林鄭月娥始終不肯向北京領導層反映市民的憂慮與不滿,反而要市民繼續忍耐各種公共服務質素持續倒退,忍受輪候時間越來越長的苦況。這是為甚麼?
公院逼爆 醫護情緒崩潰
公立醫院病房逼爆,病人、醫護人員、病者家屬處境越來越惡劣已不是今天今年的事,也不是最近幾年才發生的情況,而是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即使不在流感或其他傳染病季節,病床使用率都接近100%,加開帆布床不再是特殊情況而是常態。一旦遇上流感高峯或其他突發情況,病房入住率更高達120%至130%,令為健康苦苦掙扎的病人要在擠迫惡劣的環境下接受治療,醫生、護士則兩個人做三個人甚至四個人的工作,透一口氣的空間與時間也沒有,個人情緒瀕臨崩潰狀態。
造成醫院逼爆的原因很多,例如政府規劃不當,培訓醫護人員的計劃追不上社會需求,興建醫院速度太慢,醫管局人手調配及管理效率欠佳等;但每天150個單程證名額來港定居的龐大新增人口是更根本的因素。這個政策意味一年有近五萬內地人移居本港。他們一到埗就可以開始使用公共醫療服務,對原本已擁擠的公立醫院造成沉重的壓力。
政府官員、服務新移民的團體說,單程證來港人士年紀平均較輕,健康狀況比趨向老化的原來人口較好,不會對醫療服務構成重大壓力。只是,香港公共醫療體系早已處於超負荷狀態,單是應對人口老化的壓力已是左支右絀,還得騰出資源、人手照顧每年五萬多的新增人口,想不「爆煲」已是不可能。
除了醫療以外,其他公共服務質素在人口無止境上升下同樣大不如前,無法達到政府承諾的指標。以房屋為例,公屋輪候時間已經從幾年前的平均三年半升至接近六年;而私人樓宇的面積則越來越迷你。換言之,市民「上樓」安居的希望變得渺茫,居住空間則不斷縮小。這跟單程證制度下人口持續膨脹豈無關係。
人口膨脹 生活質素下降
其他如公共交通的「沙甸魚」狀況重臨,路面交通惡化,地鐵系統經常超載等在在反映香港這個面積有限的城市已處於逼爆狀態,不放慢、煞停人口增長只會令市民的生活空間、質素不斷倒退,只會令社會各種矛盾包括中港矛盾激化,直接影響社會穩定與融和。
林鄭月娥說,單程證配額是為家庭團聚而設,來的人是香港市民的親屬,市民該接受包容。這個說法是特區政府「不作為」的片面解釋。不管在甚麼國家或地區,人口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議題,政府會小心、嚴格處理,不會讓人口政策失控而令社會資源無法應付。家庭團聚雖然是考慮新移民入境的因素,但絕不是唯一因素,絕大部份政府會詳細審查申請人的背景、經濟條件、家庭需要等,再按個案情況決定是否批准或等候時間,有不少申請可能長達十年,絕不會像香港的單程證制度般每天有大量特定名額,更不會像香港般毫無控制權審批權,只能按內地旨意批一個就接收一個。
其實,內地大城市早已嚴格控制戶籍,其他省市民眾想落戶上海、北京、廣州極為困難。若果連內地大城市也努力控制外來人口流入以免出現種種問題,香港有甚麼理由每年任由近五萬人從內地其他地方流入呢?特首林鄭月娥及特區政府不住口說要迎難而上,為何不在這方面聽聽市民逼切的訴求,不敢向北京爭取改變早已過時的單程證制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