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走向極端化、平庸化。今年,我首次聽到身邊多位小友認真的說,想移民。
移民。這是我父母一代掛在口邊的詞彙,多年沒聽過了。七十年代,母親擔心香港的未來,得到舅舅協助,為我們申請美國綠卡;之後她仍不放心,因著她在澳門出生的緣故,她又為我們奔波,結果我又多了一本葡國護照。但我卻從來沒有移民的念頭,無論香港好與壞,這也是我的城市。我曾在美國和英國讀書,目睹移民受到的隱性歧視,要我在這些地方生活,我受不了。回歸後,一切安好,我參加立法會選舉,於是一次過把身邊不屬於我的身份都扔掉。
相信我這一代人都有相同故事。但想移民的小友又是怎麼回事?他們也算事業有成,非常中產,在金融、資訊科技界等工作,育有孩子。移民的理由,也是因為孩子。
香港走向極端化,政治形勢是一拍兩散,不願求同存異;香港的核心價值備受衝擊,廉政公署也其身不正;香港人在年均五千萬遊客面前變成少數,這些問題困擾小友,但他們也愛香港,不至於想逃之夭夭。
但教育的嚴重被扭曲和單一化卻令他們感到灰心,看不到孩子在香港的未來。他們是開明家長,家境沒甚麼「後台」,入不到國際學校。面對本地學校競爭白熱化、孩子剛出世就要排隊報讀幼稚園,一歲多入興趣班,身邊朋友都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他們不想隨波逐流,只希望孩子開心健康成長,不想他們在少年時已患抑鬱症。然而,若不催谷,孩子可能跑輸,入不到大學,發展就會受到大大的局限。
上一代移民目的地是美加和澳洲,他們這一代原來也在考慮新加坡,甚至台灣。這些亞洲城市的生活方式與香港有相似之處,但難道教育真的比香港好?他們說,起碼是多了選擇。
移民是為了選擇。有數字顯示,去年移民的香港人有三千多人,數字比前年有所增加。移民是放棄,是用腳投票。就我認識的幾對小友而言,他們有樓有好的工作,若他們也在思考移民,那是一個響亮的警號。2014是香港關鍵的一年,不只就政改而言,而是政府要做更多,不讓香港向下沉,挽回市民對香港的信心。
最無可藥救的是作為被奴僕的人還以為自己活
在自由之中 (德國哲學家哥德)